新一届美国政府发出的政策调整信号意义重大,中美欧三方有望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更好的互动。但拜登上台并不能保证中美关系未来长期和谐发展,特朗普的“硬脱钩”政策可能被拜登的“软脱钩”所取代。只有摒弃“脱钩”谬论,重新建立良性的中美关系,才能在新时期推动全人类进步。 |
历史大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算他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当家人”也不行。因此,拜登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可能引发的变化究竟能有多大?我们不应期待过高。 然而,与他的前任特朗普相比,新一届美国政府发出的政策调整信号意义重大:在经历了4年以“美国优先”为指导思想的政策之后,拜登有望重新强调外交的重要性。 积极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中国和美国终于在三个重大问题——多边主义、全球治理和气候危机的认识上调到了同一个频率。拜登将多边主义视为解决本世纪全球性问题的正确途径,他的外交政策将与欧盟和中国所倡导的路线产生共鸣。 作为一个国际主义的支持者,拜登入主白宫有望助力联合国体系提升全球治理效力。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政策将相互促进,共同造福国际社会。 在当前一场瘟疫肆虐全球的紧要关头,拜登明确表示“自己上任第一天,美国将重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即将成为下任国务卿的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青少年时期在法国生活多年,与法国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他很可能推动美国重回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安全领域,拜登政府还可能重新加入5年前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就是“伊核协议”。 在应对长期的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方面,拜登也将带来一些积极变化,甚至给人感觉像是五年前《巴黎协定》达成时的“原景重现”。他提名前国务卿克里为总统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而且将通过外交手段推动该协定的落实。 因此很明显,在未来4年,中国的“生态文明”、欧盟的“绿色新政”,还有拜登提出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将共同为应对气候危机形成良性互动。 影响有限 然而,拜登的当选不应被视为中美这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关系长期和谐的保证。 在对华关系上,此前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政策是“硬脱钩”,在其推动过程中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和科技行业的发展,却并没有改变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趋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当然,它更没能削弱中国:在新冠肺炎危机之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增长,而其他G20成员却陷入衰退。 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特朗普的4年任期充分表明,中国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决定因素不在白宫或其他地方,而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人自己。换句话说,除非中国出现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否则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绝不可能停下复兴的脚步——而改革开放精神确保了这个“除非”不会发生。 拜登对意识形态差异的执念将演变为推动“软脱钩”的努力。在未来中美贸易的谈判桌上,除了一些常规的经贸问题外,预计新一届美国政府还将强调两国之间存在的政治分歧。此外,拜登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召开一次“全球民主峰会”,这实际上是要把欧盟、日本和印度等方团结在美国周围,而把中国排斥在外。 不过,这不会阻挡企业和民众之间的跨国互动,当然也不会妨碍中国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即便是在2020年美国的恐华、排华情绪急剧上升、特朗普政府极力诋毁和孤立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仍能谈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未来,受部分特朗普时期“反华遗老”的影响,拜登可能会继续夸大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政治分歧。但是,任何企图来破坏中国发展的伎俩,都不能消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分谬误 欧盟可以帮助中美关系走上一条更有成效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变着法的“脱钩”,而是鼓起勇气“重连”。 对中美外交官来说,重新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就是在共同努力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中美在多边主义、联合国地位和气候问题的严峻性等议题上看法一致,这为开启两国关系包容、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贸易也是中美“重连”的重要领域之一。2016年签署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随着美国的退出而宣告失败,演变成了现在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可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成为双方共同的关切点。 特朗普一手炮制了“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的错误二分法,“美国优先”和“中美脱钩”正是脱胎于这一谬论。在“特朗普主义者”那里,各国的对华立场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类:要么你就应该不问缘由地坚定反华,要么你就是在无耻地向一个“魔鬼”投怀送抱。 然而国际社会的现实远比“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正确的国际主义,应当是努力将正当合法的国家利益同确保全人类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必要性相结合。 21世纪人类的进步取决于西方与中国合作的能力,中美关系能否实现“重连”,关键在于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作者高大伟-David Gosset为法国汉学家,中欧论坛创始人,文章转自“观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