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魏民:当今世界全球化还是“去全球化”?
发表时间:2016-10-13 17:30 来源:国际网
虽然“去全球化”强势逆袭,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内生的趋势,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放缓。并且,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特点。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增强。中国同时更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在西方世界“去全球化”的潮流面前,中国努力“以善治示全球、以创新领潮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美国总统竞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关于全球化的功过是非是美国国内辩论的焦点之一。其实早在几个月前的“英国脱欧”公投后,就已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进程逆转和“去全球化”等话题的讨论。全球化和“去全球化”两股力量的博弈究竟谁占上风?全球化是在持续深入发展还是“去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这也是判断当前国际形势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情绪的“反全球化”上升为政策层面的“去全球化”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贸易以两倍于世界经济的增速发展,欧洲一体化快速推进,欧元诞生并投入使用。

伴随着全球化推进的同时,西方社会也同时兴起了以反对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反全球化”运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反全球化”运动进入高涨阶段,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失败和期间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更被看作是对全球化的一次挫败和“反全球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但当时的“反全球化”还停留在民间情绪的宣泄上。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开始面临全局性和内生性的停滞,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内部“去全球化”浪潮来袭。国际贸易增速显著放缓、要素流动不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邻为壑气氛浓厚。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开始从理论和政策层面主动“去全球化”。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大潮的裹挟下,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的主流经济思想。倡导自由贸易、市场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一度指导着各国的经济实践。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新自由主义式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文对新自由主义提出批评,认为其所倡导的政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市场动荡,而IMF和世行等机构正是当年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西方国家政府也加入到了“去全球化”的队伍中。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TPP和TTIP,意图构建新的全球贸易规则,使代表全球贸易体系的世界贸易组织边缘化。现在,美国总统竞选人又都明确反对TPP和TTIP,欲放弃区域自由贸易,更是全球化进程的大倒退。欧洲一体化曾是地区一体化的旗帜和典范,“英国脱欧”却导致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挫折。

西方社会“去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给各国和各阶层带来了新的不平等。2005-2014年,25个高收入经济体有65%-70%的家庭实际收入停滞甚至下降。受益于全球化的赢家忽视中低收入群体的诉求,导致西方民粹主义风潮盛行,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内部矛盾。“英国脱欧”和美国选举中的“特朗普现象”即是民粹主义对全球化的逆袭。此外,主要由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结果却是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受益并迅速追赶西方国家,导致西方国家心理失去平衡,并对全球化产生了“戒心”。

新旧动力交织作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

虽然“去全球化”强势逆袭,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内生的趋势,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放缓,即使是全球化的输家也在享受着自由贸易带来的低廉商品价格和便利。并且,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特点:

技术创新不可逆转。很多国家收入不平等加剧,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而不是贸易和移民,虽然政客们可以解决贸易和移民问题,但是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顿,已发明的技术也抹杀不掉,除非一国抗拒自身经济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生产全球化向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扩展。便捷的交通和互联网使全球高度一体化,跨国旅行和跨境购物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资源在全球范围低成本配置,全球化进程实难逆转。

沿海全球化向内陆全球化纵深发展。过去,全球化主要靠贸易和金融的互动连接,表现形式主要是港口或金融中心的一体化。但是随着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全球化向内陆联通延伸,欧亚大陆的快速一体化就是明显的佐证。

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由西方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过去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越西方国家,它们同时也将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全球化从西方模式的全球化发展为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人数更多、也更期盼全球化,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将更强劲、更持久。

在全球化发展出现上述新动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资本、技术等原有动力并未消失。资本逐利的本质及各大央行注入大规模流动性,致使各地区的资金流规模上升,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助推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技术进步更是如此,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数字化有关的信息、金融、购物、娱乐等活动就可以零成本交换,技术进步将会为信息和理念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引领全球化应对西方“去全球化”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没有国际通用的解决方案,各国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从自身做起。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增强。

中国同时更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在西方世界“去全球化”的潮流面前,中国努力“以善治示全球、以创新领潮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我们正在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体化。“一带一路”就是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而提出的倡议,通过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融合,加速地区一体化步伐。此外,中国通过实施“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的自贸区战略,也可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我们在大力推动和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通过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融合和颠覆,在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的同时,催生更多的新兴产业,为全球经济融合发展腾挪出新的空间和自由度。

最后,我们正在尝试从理念上引领全球化。在西方的理论指导受到质疑的情况下,结合中国的成功实践,将源自本土、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理念与世界共享,为全球化提供新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前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转自海外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