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俞 邃:也谈苏联解体的原因
发表时间:2016-02-15 16:48 来源:国际网
当年建立联邦国家是经过权衡利弊、反复考虑的,针对一些共和国加入联邦的需要,提出民族自决权原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后来将联邦制变成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的载体,并不符合列宁的预想;而苏联模式失败导致联邦国家解体,更不能归结于列宁的联邦制思想。

普京主政俄罗斯16年来,被公认是一位硬汉,维护国家利益毫不含糊,说话豪爽,尤其是回敬西方对俄罗斯的无端攻击更是令人振奋。他曾经对苏联解体有过得体的、甚至受到赞誉的论断,如称“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没有头脑”。不过,今年1月22日和25日他两次批评列宁,说列宁控制思想方向的结果不正确,中心意思是指列宁的联邦制思想导致了苏联解体,这引起了争议。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1月21日日列宁逝世92周年纪念日当天,普京主持召开了科学教育委员会会议。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所长科瓦利丘克在会上提到了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崇高的疾病》。这部作品中写道:列宁得以管理国家,是因为他控制了思想方向。因此,科瓦利丘克建议在科学界找到能在具体领域控制思想方向的组织。普京在会议结束时表示:“控制思想方向是正确的,但这种思想需要带来正确的结果,这个结果不能像弗拉基米尔·列宁带来的那样。列宁的思想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它像是被安放在‘俄罗斯’大厦下的核弹,后来这枚核弹爆炸了。”

1月25日普京在南部城市斯塔夫罗波尔会见一批亲政府支持者,对上述说法做了进一步解释。据报道,他的原话是:“我们的国家底下被埋下一枚定时炸弹,列宁支持这个概念,认为国家、苏联的成立是建基于各成员完全平等,并拥有退出苏联的权利,这是我们国家底下的定时炸弹。”

对于普京的这个说法,俄共批评“完全错了”。这里,笔者谈几点看法。

其一,列宁的联邦制思想是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的。苏联解体的根源是后来联邦制演变成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的载体,而直接原因则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人造成的恶果。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是在十月革命胜利5年之后,于1922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的。这之前,从1917年至1921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建立了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后三国当时组成外高加索联邦),它们是苏联的最初成员。列宁对于是否实行联邦制,先后有过不同的考虑。十月革命前他在原则上反对联邦制,认为“在各种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会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4卷,第148-149页)十月革命后他改变态度,认为联邦制可以作为“达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的过渡性步骤”,“是俄国各民族最牢固地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民主集中的苏维埃国家的最可靠的步骤”。(《列宁全集》第34卷,第139页)特别要指出的是,列宁的联邦思想是同民族自决原则联系在一起。他强调首先必须使各民族有“分离的自由”,然后才有可能建立“自觉自愿的联盟”。(《列宁全集》第36卷,第101页)民族自决原则早在1917年11月2日人民委员会通过的《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中便有明确规定。

列宁的思想表明,当年建立联邦国家是经过权衡利弊、反复考虑的,针对一些共和国加入联邦的需要,提出民族自决权原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后来将联邦制变成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的载体,并不符合列宁的预想;而苏联模式失败导致联邦国家解体,更不能归结于列宁的联邦制思想。

在苏联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曾于1991年3月17日举行了一次关于要不要保留苏联的全民公决,70%以上的苏联公民主张保留。下面是1991年3月17日公投的统计:

加盟共和国名称     参加投票公民比例    赞成保留苏联比例  

阿塞拜疆共和国             75.10%               94.12%

俄罗斯共和国               83.31%               83.72%

哈萨克共和国               88.17%               95.00%

吉尔吉斯共和国             92.87%               95.08%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75.44%               73.00%

塔吉克共和国               94.45%               96.85%

土库曼共和国               97.66%               98.26%

乌克兰共和国               83.52%               71.48%

乌兹别克共和国             95.42%               94.73%

亚美尼亚共和国             72.09%               72.46%

格鲁吉亚共和国             96.31%               99.98%

爱沙尼亚共和国             74.16%               95.46%

立陶宛共和国               65.11%               95.84%

拉脱维亚共和国             86.11%               99.13%

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83.29%               98.72%

以上资料足以说明,苏联解体并非出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本身。人们记忆犹新,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是如何一步步葬送联邦赖以生存的核心和纽带苏联共产党的;俄罗斯的叶利钦、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的舒什科维奇又是如何在明斯克森林秘密筹划《别洛韦日协议》,宣告结束苏联,最终把苏联搞垮的。

其二,至于谈到列宁控制思想的方向,不妨简要梳理一下列宁在其他方面的重要思想。

苏共消失和苏联解体之初,曾刮起过一阵否定十月革命之风,甚至使列宁和列宁主义蒙受歪曲和冲击。但是,列宁的许多重要理论和思想,至今依然光彩照人。

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践结合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这个原理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并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

列宁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正确关系(“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特别是提出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代表的经济建设思想。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说得对,列宁在苏联建设初期的新经济政策对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危机也有借鉴作用。

列宁提出了变革和开放的思想和主张。关于变革,他说:“要由许多国家来完善和完成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我们还要不止一次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完,改做和从头做起”;还指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列宁全集4卷577页)关于开放,最著名的是实行租让的主张。这些也是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依据。

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战略思想,体现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当时可进可退,进可推动世界革命,退可保护新生苏维埃政权。

尤其重要的是,列宁还正确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说:“苏维埃的历史使命是充当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以及整个资产阶级民主的掘墓人、后继人和继承人。”(《列宁选集》中文版第四卷,第244页)。列宁的这句话历来被左的思潮所扭曲,只讲“掘墓人”,而避谈“后继人和继承人”。当年苏共对社会主义属性及其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极其片面,早期一味地拒绝甚至敌视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成果,晚期则忘乎所以地对资本主义恭维备至,将西方价值观理想化、绝对化,无选择地一概加以效法。

列宁的个别论断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或者需要加以补充,对此,我们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地加以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对于这场争论所做的解释。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1月21日报道,佩斯科夫对记者表示:“总统只是表明个人观点,不应引起社会骚动。每个人,包括总统在内都有权对俄罗斯历史人物的作用表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