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阮宗泽:中国从响应到倡议,美国该高兴
发表时间:2015-08-20 16:27 来源:国际网
中国在国际上更多发声,更主动提出倡议,正是中国负责任的体现,是国际社会的期待,也是扩展中美合作的机遇。建立新型的中美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中美共同的需要,是中美21世纪的共同事业。尽管中国外交呈现积极进取态势,但本质上仍是防御性的。中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增长即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更认识到与美国保持合作共赢关系的重要性。正是本着对中美关系负责的态度,中国才提出了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主动塑造未来的中美关系,这正是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体现。对美国而言,确保中国的持久合作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地位,而不是相反。因此,越是面对各种杂音,越要坚定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念。

近来,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吐槽增多,比如有人认为中国外交“咄咄逼人”,并热衷于展示“强硬”;有人怀疑中国是否放弃“和平发展”和“韬光养晦”,而只追求“有所作为”;有人担心,回应中国率先倡议的“新型大国关系”将使美国过早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有人提出要反思自尼克松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等等。同时,中国国内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也有不同的声音与争论。加上近来中美双方在南海、网络安全等问题上的磕碰,而这些分歧与摩擦,又在美国进入大选季的背景下被放大,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投下些许阴霾。

中美关系的进程从来就非一帆风顺。这些论调与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美国对中国进取型外交缺乏客观理性的把握。近来,中美角色互换,过去是美国倡议,中国跟随;现在却是中国倡议,美国说“不”。曾几何时,美国有人批评中国“搭便车”,要求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然而,当中国开始逐渐发挥作用时,有人却坐不住了,怀疑起了中国的意图。

比如面对中国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安全观、“一带一路”等,美国怀疑、消极的一面日益凸显。这种半推半就或说“不”的态度,显然与其要求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自相矛盾。

另外,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表述也存在过度解读的倾向。例如当中国说“太平洋之大足以容得下崛起的中国与美国”时,中国是在展示善意,表示中美完全可以在亚太和平相处,美国却担心中国要与美国分权;再如当中国对周边国家说“远亲不如近邻”时,美国就心里发酸,认为这又是一个中国要排挤美国的“证据”。

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为并非要将美国排除出亚洲。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承认美国在亚太也有现实利益,强调“中国无意把美排挤出亚洲,愿意看到美国在亚太发挥积极作用”。中方愿与美方在亚太实现良性互动,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增添正能量。

其实,中国在国际上更多发声,更主动提出倡议,正是中国负责任的体现,是国际社会的期待,也是扩展中美合作的机遇。应当看到,中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往往采取与美国积极合作的立场,而美国现在要学会用发展的、客观公正的眼光看中国,并逐渐适应中国由响应倡议到提出倡议的改变,不能因为一个建设性倡议提出者是中国,美国就一味地怀疑并拒绝。

总之,建立新型的中美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中美共同的需要,是中美21世纪的共同事业。尽管中国外交呈现积极进取态势,但本质上仍是防御性的。中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增长即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更认识到与美国保持合作共赢关系的重要性。正是本着对中美关系负责的态度,中国才提出了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主动塑造未来的中美关系,这正是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体现。对美国而言,确保中国的持久合作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地位,而不是相反。因此,越是面对各种杂音,越要坚定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念。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文章转自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