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美国 > 正文
高玮:美国缘何要推动此轮伊核谈判
发表时间:2015-07-07 18:14 来源:国际网
奥巴马政府在内外多重反对声音下,依然坚持伊核框架协议的签署,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从全球层面上看,战略再平衡背景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东问题久拖不决是为牵绊。从地区层面看,平衡逊尼派力量、打击恐怖主义、伊拉克重建等都需要伊朗的合作。从领导人层面看,奥巴马采取了与新保守主义不同的外交政策。此轮伊核协议是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因素当中,最为关键和根本的,应当是全球层面的战略考量,即:在美国权势相对衰弱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选择战略调整,避免过度消耗,并将自身相对有限的实力放在更具潜力的地方和议题上。与伊朗达成核协议,是与伊朗关系缓和的一个步骤;而与伊朗关系的缓和,只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侧面。

今天(7月7日),是伊核会谈六方(英、德、法、俄、中、美)关于达成全面伊核协议“一推再推”的最后期限。当前,各利益攸关方都在紧密关注伊核谈判的最终结果,都在期待一个可以促进伊核问题和平解决的最终方案。自2013年达成的伊核问题联合行动计划(Joint Plan of Action),到今年4月的洛桑框架协议,再到今天可能达成的全面伊核协议,可谓一路艰难——各方在制裁与核能力存留方面跨越了巨大的分歧,逐渐靠拢。

美国对伊核协议的达成持支持态度。今年4月,在框架协议达成当天,奥巴马便表示,框架协议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实现了美方的“核心目标”。然而,美国的区域盟友对此框架协议却持不同的立场。沙特表示,安全的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睦邻友好关系的准则”,对于达成伊核协议并不看好。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在3月3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公开反对在现有条件下与伊朗达成核协议。以方主张,伊朗要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并全面清除所有的核能力,而“任何基于现有框架的伊核协议,都将威胁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在国内,奥巴马政府同样受到各方的压力。一方面,以色列游说团体和亲以人士公开表示反对美国签订该协议;另一方面,共和党国会领导人邀请内塔尼亚胡访美并发表演讲,甚至扬言即便奥巴马政府签署伊核协议,国会也不会让它通过。

为何奥巴马政府在内外多重反对声音下,依然坚持伊核框架协议的签署?副总统拜登拄着拐杖去欧洲,参与并积极推动全面协议的签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全球层面上看,战略再平衡背景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东问题久拖不决是为牵绊。

08年金融危机后,美欧经济受挫陷入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发展乏力,然而亚洲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美欧实力相对衰落的同时,其经济、政治影响力受到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中心从美欧向亚太转移。在此背景下,美国推出了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将战略重心从传统的欧洲和中东东移至亚太,并在全球层面上维持自身的领导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美国积极推动TPP的签署,试图深化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动;安全上,美国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巩固与盟国的“辐轴”体系;政治上,美国改善与越南、缅甸、古巴等的关系,同时重申与日本、菲律宾等的盟国关系。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美国的国防开支已经连续5年下降。一方面,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美国无法也不想在中东挑起另一场高消耗的冲突和对抗。而要维护其已相对衰落的霸权,美国选择战略再平衡——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从中东转向全球其他区域。另一方面,美国需要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亚太,伊核问题的悬而不决,使美国无法从中东安心撤离,中东地区的问题久拖不决,将成为美国再平衡战略的牵绊。

二、从地区层面看,平衡逊尼派力量、打击恐怖主义、伊拉克重建等都需要伊朗的合作。

伊朗和沙特是中东的两个大国,二者分数不同教派,相互竞争,其争夺地区领导的局势被形容为中东的“新冷战”。“阿拉伯之春”后,中东什叶派政权受到重挫,逊尼派在地区内迅速崛起,却打破了教派间原有的平衡。尽管沙特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却不希望逊尼派的沙特在中东一家独大。

其次,阿拉伯之春后,逊尼派恐怖组织ISIL的突然坐大和不断攻城略地,也使得美国越发忌惮沙特影响力的扩张,需要什叶派力量来平衡不断壮大的逊尼派,这就包括什叶派占主导的伊朗和伊拉克。尽管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不受美国欢迎,但伊朗却是地区内相对较为稳定的国家,对逊尼派ISIL的壮大也持反对立场。所以,从打击恐怖主义的角度上,美国有同伊朗合作的空间。

另外,美国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之后,阿伊两国即将展开国内建设,这也需要伊朗扮演积极角色:伊朗的什叶派力量对伊拉克国内什叶派有着重要影响,美国不希望在自己撤军后伊拉克陷入动乱;另一方面,在外部安全上,伊朗的克制也会为伊拉克的国内建设、为打击伊拉克境内恐怖势力提供较和平的外部环境。如果伊朗采取敌对态度甚至冒险行为,已经在打击ISIL中陷入困境的伊拉克政府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三、从领导人层面看,奥巴马采取了与新保守主义不同的外交政策。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巴马上任伊始,便采取了与新保守主义的小布什政府截然不同的中东政策,试图展现对穆斯林世界的友好,对伊朗则从遏制、制裁到接触。在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奥巴马更加积极地推动与伊朗关系的改善,并于2013年底作为六方会谈的一员与伊朗签署“联合行动计划”,为伊核问题的进一步谈判奠定基础。在对伊政策上,奥巴马与前任布什的新保守主义不同,更加倾向与自由制度主义,采用多边机制解决国际问题。此轮伊核谈判,是奥巴马伊朗政策的延续。

并且,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在医保法案上经历了与共和党的长期拉锯,财政问题依旧严重,加之近来不断上升的族群冲突,总的来说,国内方面奥巴马政府乏善可陈。即将在2017年卸任的奥巴马要在仅剩的任期内为自己留下“政治遗产”,就只有从外交着手了。事实上,奥巴马一直试图提高自己在外交方面的成绩:在反恐上,暗杀了基地头目本·拉登,打击新生的ISIL;其次,与古巴、缅甸等国缓和关系,开创了新的局面。然而,在叙利亚、乌克兰问题上,奥巴马政府没有获得加分,因此,需要新的外交亮点。如果协议达成并得到执行,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0年,伊朗将不会拥有核武器,这无疑会是奥巴马政府的一个“政治遗产”。

综上所述,此轮伊核协议是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因素当中,最为关键和根本的,应当是全球层面的战略考量,即:在美国权势相对衰弱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选择战略调整,避免过度消耗,并将自身相对有限的实力放在更具潜力的地方和议题上。这是美国制定任何政策的出发点。

与伊朗达成核协议,是与伊朗关系缓和的一个步骤;而与伊朗关系的缓和,只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侧面。地区层面,也显示了美国是务实主义者,且在中东扮演了“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并且,美国也并非全为了其盟国以色列考虑。当以色列的诉求与美国自身利益相左时,美国当然以自身利益为重;一旦协议达成,美国可以通过军售、美以军事合作来修补与以色列的关系。尽管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动作用,但在选举社会,任何领导人都很难为了个人名声而挟持国家利益,尤其是在美国战略调整的当下,奥巴马不惜触怒国内强大的亲以集团,推动该协议的进展,更多的是出于国家战略选择。

所以,尽管从6月30日到7月7日,全面伊核协议被一推再推,其最终签署对美伊都是会有利的。尽管国内有反对声音,奥巴马仍全力以赴地参与伊核协议的达成,并说服国内这“是个好协议”。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能在第二次总统竞选中胜出的原因,其对手罗姆尼过度激进和扩张的对外政策主张,与想要关注国内经济发展的美国人并不吻合。中东也仍会是美国重要的战略关注,只是在解决例如伊核问题等方面,美国不愿通过单边主义的高成本途径。一方面,美国要保持自己的正收益,另一方面,美国不愿付出过多,正如其在应对乌克兰事件、打击ISIL等表现出的那样。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人员,文章转自共识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