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内,有不少战略人士认为日本是正在走向没落的帝国,而中国则是冉冉上升的新星。在他们看来,是对日本做出坚决反应的时候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曾经残酷地占领中国,因此,在中国人心底,除了台湾之外,钓鱼岛问题比其他任何领土争端带来的痛都要深。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多年来,中国利用反日教育和民族情感来使其强硬政策合法化。但是,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也正使中日关系复杂化。过去,通过控制国有媒体,操纵民族主义比较容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这种控制正遭到腐蚀。国内的民族主义正对决策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必须设法安抚不断增加的、坦率的、对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民众的情绪。
互补的经济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十分重要,中日双方都不愿看到岛屿争端的升级,都希望避免爆发战争。但是,东海岛屿的争端正在升级,并有失控的危险。由于历史因素,在中国,鼓吹改善中日关系总是要承担政治风险,有迹象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继续奉行对日强硬路线。而在经历的“十年九相”的动荡后,日本新任领导人的态度也在强硬,声称这些岛屿没有争议,无需谈判。可以说,中日两国的互信机制已经遭到破坏。双方曾经试图建立领导人之间的热线,但是没有成功。由于高度的不信任,两国对和平的前景都持悲观态度。而两国的国内形势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互疑。当前,如果没有领导人定性缓解危机的基调,曾经中日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的幕后外交也无法得到实施。
中日两国外交部门的弱点和不足阻碍了危机的有效管控。当前,中国对日开放的唯一管道是外交部。然而,中国外交部门有其自身的弱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国内更多的部门介入外交事务,外交部作为唯一管理外交事务的部门的地位正在弱化,中国的外交决策日益碎片化。而在日本,外务省的地位虽然很重要,但原先在中日关系中发挥作用的中国通也正被边缘化,这些中国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失去了影响力。此外,不同于外交部门,在争端领域执法和巡逻的这些机构没有兴趣遏制危机的爆发,享受信息垄断使其可以左右国内的认知。两国缺少相互信任和沟通机制来管理事件,更不用说讨论意图或达成操作协议。如果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两国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将限制双方外交斡旋的空间,这使得危机很难降温。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中日之间的危机可能是长期的,因为,双方都在加大在该地区的“管理存在”。
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就主权案的争议很难得到解决,但是需要努力建立沟通机制,强化对危机的管控,否则中日关系真有触礁的危险。
(江涛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