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生态 > 正文
迈向绿色经济时代必由之路
李长久
发表时间:2013-03-13 13:34 来源:国际网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世界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关注。人类为保护共同家园地球和美好未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有效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必须节能减排,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发展,迈向绿色经济。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国要通力合作,认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随着人口增加,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食品和服务,需要相应的自然资源。但是,全球矿藏、森林甚至渔业资源正在消耗殆尽。继续按现行模式发展,是资源难以满足、环境难以承受的。实施绿色发展、迈向绿色经济时代,这是人类繁衍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1月19日报道,遗传学家凭借两个人类基因组结构算出120万年前地球上的实际人口约5.5万,其中能够生育的“有效”人口18500人,估计其他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2.1万只、大猩猩2.5万只。据[英]著名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公元0年世界人口为23080万人,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为26830万人;1800年后,世界人口大幅度增加,1820年世界人口达到104110万人;1970年后,随着各国控制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2001年世界人口仍达61亿,并在2012年突破70亿大关。从发展趋势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5年2月25日,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亿,在1950年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是发达国家人口的两倍,到2050年将超过6倍。
    为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和增加财富。安格斯·麦迪森研究显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公元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25亿元,公元1000年为1168亿元,1820年为6944亿元,1998年达到337260亿元。据麦迪森统计,亚洲产出占全球产出之比从1700年的58%、1820年的57%、1870年的36%、1913年的22%降至1950年的15%,1973年升至18%,1995年升至22%。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5月统计和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全球产出将从2010年的62万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90万亿美元、2030年的132万亿美元、2040年的195万亿美元和2050年的292万亿美元,其中亚洲产出占全球产出之比将从27.4%升至33.5%、38.9%、44.5%和50.6%。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全球人均GDP将从10700美元升至14300美元、19400美元、26600美元和36600美元,其中亚洲人均GDP将从6600美元升至10600美元、16500美元、25400美元和38600美元。这些数据显示,世界经济重心将继续回归亚洲。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投资公司发表题为《BRICs之梦:通往2050年之路》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4月17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统计和预测,2011年“金砖国家(BRICs)”包括南非的GDP为137256.7亿美元,占全世界GDP696596.3亿美元的19.7%;西方七国集团GDP339598.9亿美元,占世界GDP的48.75%。2017年金砖五国GDP225432.9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3.98%;西方七国集团GDP419478.7亿美元,占世界GDP的43.65%。高盛投资公司预测,到2050年,BRICs(不包括南非)GDP将达到842010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六国的GDP544330亿美元,届时世界六大经济体将会是中国(444530亿美元)、美国(351650亿美元)、印度(278030亿美元)、日本(66730亿美元)、巴西(60740亿美元)和俄罗斯(58700亿美元)。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世界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关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警示性著作《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环境保护的序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告诫人类: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口、工业、污染、粮食和资源消耗的发展趋势而不发生改变,则在100年内(从1972年算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达到增长的极限;2012年5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当前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如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到2050年,我们可能需要第三个地球。
    人类为保护共同家园地球和美好未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有效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必须节能减排,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发展,迈向绿色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绿色发展”的定义是:“绿色发展指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确保自然资源能够持续提供人类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服务。”联合国环境署的定义是:“绿色经济——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稀缺性,具有低碳、资源节约和社会包容性的特点。”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英国成为以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下的绿色经济”为主题,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绿色发展、迈向绿色经济,不仅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且包括建筑和汽车等交通运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美国约3/4的电力是被住宅和办公楼消费的。根据美国白宫13514号决议,截至2030年,美国所有新建筑必须实现零排放,同时节水30%,减少50%的填埋垃圾。欧洲光伏协会预计,在所有适合的建筑物表面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能够满足欧盟所需电量的40%。交通运输是耗能和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领域之一。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全球20%的二氧化碳是汽车运行排放的。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2012年8月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废气排放热能损失、冷却损失占燃料燃烧所提供能量的60%以上,再加上克服空气阻力和轮胎的滚动摩擦阻力等所造成的损失等因素,用于驱动车辆正常运行的能量仅占行车燃料所提供能量的21.5%。随着摩擦学、废热能量再利用和空气动力学等能够提高成本效益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有望将效率提升20%,在未来15到25年最高可提升60%。在未来10到20年,在不降低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交通运输车辆的自身重量将减轻20%到40%,而车辆自身重量每减轻10%,就会节约燃料消耗量的6%到8%。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在将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或改用燃料电池,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美国海空军投入巨资开发生物燃料技术,旨在到2020年实现生物燃料能满足半数的燃料需求。
    实施绿色发展、迈向绿色经济,关键在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光线一小时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世界经济运行一年;利用现有风能的20%所提供的电力将是当今世界所用电量的7倍;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可望在21世纪中叶实现,人类将获得安全、清洁、低价、取之不尽的能源。目前全球超过80%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是迄今为止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大因素。世界自然基金会2011年2月24日在北京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预计,到2050年,清洁而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能源消耗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将比1990年降低80%以上。美国提出,到2035年美国所需电力的80%来自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将占其能源消费量的50%。奥巴马政府计划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的新能源大产业,使其成为实现再工业化和重振美国经济的强大支柱之一。“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可再生能源与减少碳排放。欧盟的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20%,到2050年使欧盟国家城市碳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下降80%至95%,绿色能源革命将为欧盟节约燃料费3.1万亿欧元。德国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全部能源消费的60%,占其全部电力消费的80%;丹麦将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我国多种战略性资源人均储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人均矿藏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8%,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人均储量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年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1/5,人均耕地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5亩降至1.35亩,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40%;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但是,我国单位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国的8.7倍和日本的15倍。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60%和40%,大豆和植物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0%和60%,玉米已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0%。
    30多年来,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给中国带来的成本占GDP的8%至10%。我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1月29日通报指出,我国中东部受雾霾天气影响逐渐扩大,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或“重度污染”,在960万平方公里陆域的中国,灰霾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1月份,北京有26天被笼罩在浓重雾霾下,空气指数突破历史记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灰霾不仅对呼吸系统,而且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他指出,北京十年来肺癌患者增加了60%,应该说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协委员范柏乃认为:“产业低端,对资源消耗过大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国要通力合作,认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首先,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发达国家花了三五十年时间才解决了本国的雾霾和环境问题。我们既要治污更要防污,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蓝天。第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但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突破口,使我国经济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第三,城市化水平不是越高越好,防止一些地区大搞“国际大都市”。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013年2月13日发表文章指出:“家庭因贫穷和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并苦苦挣扎,是巴西、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进而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窟。”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第四,即使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完成之后,中国还是一个现代化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始终要节约占用土地,要防沙治沙,要保护和扩大森林,要保护耕地,要发展生物技术和绿色农业。保证粮食大体供求平衡,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有利于全球粮食供求改善。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丰富,包括集约高效的经济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舒心安宁的生活空间,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和乐观从容的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全体国民的体面劳动、起居安适与尊严生活。”这样就一定能够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