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现代国际体系重要的起源,但当时的“主权国家”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殖民主义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埋下了伏笔。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继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交往范式的同时,拓展了“主权国家”的内涵,强调所有国家主权平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主张“全球南方”国家更大程度地参与全球治理。万隆精神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互信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第一次由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组织的国际会议。29个与会国代表齐聚一堂,决心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影响力。这次会议旨在通过促进团结、合作和和平共处来塑造这些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此外,它还寻求促进南南经济和文化合作,凝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共识。 万隆会议最显著和最持久的影响,是通过了最初由中印两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对指导战后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 要评价万隆会议的当代意义,可以将其基本原则与300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准则进行比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起源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标志着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结束。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宗教和领土冲突后,当时的欧洲列强希望恢复稳定,在这样的共同愿望助推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基础,强调了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准则。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经常被誉为现代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的奠基时刻,但它的“主权国家”概念远未具有普遍性。条约规定了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但仅限于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在这样的体系下,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广大地区被天然地剥夺了平等权利。这就为后来殖民扩张提供了理由,因为在欧洲列强眼中,殖民是“白人的责任”,是“教化世界的神圣使命”。事实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忽视了结构性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殖民地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充分行使主权的能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 相比之下,万隆会议的目标是破除殖民时代结束后仍然存在的国际等级制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默许殖民主义,万隆会议则公开谴责它,提出国家主权与种族平等和自决权不可分割。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万隆会议的双重特征:它既继承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交往范式,又拓展了“主权国家”的内涵,使它不再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等级性的概念。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主权不仅仅是领土问题,它本质上还与不受经济剥削的发展权利联系在一起,这是当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不涉及的一个方面。 万隆原则将经济正义和团结纳入其全球秩序愿景,反映了“全球南方”的共同愿望。它呼吁南南合作,指出没有经济主权的政治主权是“空中楼阁”。万隆会议还发出了集体抵制剥削性贸易条件等倡议,反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默许的经济帝国主义。同样,万隆原则还强调和平共处,主张在一个被美苏阵营对抗裹挟的世界中保持中立,解决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两极分化问题。它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上,政治体制各不相同的国家都可以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共存。万隆会议的目标不仅是政治解放,而且是将东南亚等“全球南方”国家结构性地纳入全球治理机制中。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明显背离甚至抛弃了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为此,美国创造了一些新概念来掩饰自己的干涉主义行为,比如“负责任的主权”和“保护的责任”。最明显的例子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由于未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明确的军事行动授权,这场战争被广泛谴责为非法侵犯主权。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原则的侵蚀也引发了乌克兰和中东的危机,破坏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加剧了国家间的紧张局势,并因挑战国家主权和无视合理的安全关切而引发了分裂和冲突。 万隆会议为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万隆会议上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成为了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组成部分。东盟早期的外交政策受到万隆精神的影响,使东南亚国家能够在不直接卷入超级大国竞争的情况下应对冷战紧张局势。与万隆会议的理想一致,东盟旨在促进后殖民国家之间的团结,确保东南亚地区不受外部干预,同时促进区域合作。万隆会议对南南合作的重视也影响了东盟的经济倡议,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经济共同体。此外,万隆会议呼吁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外交接触,这有助于塑造东盟以共识为导向的谈判和争端解决方式。 尽管各成员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阶段和文化认同存在差异,但在万隆精神的护航下,东盟在过去几十年里保持了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东盟汇集了多种文明和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土著信仰体系,这是该地区过去几百年来文化交流、移民和互动历史的反映。这种多元化塑造了东盟对待区域主义的态度,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互不干涉、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共生模式。 万隆会议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以万隆精神为支撑,中国积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隆会议的遗产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中国、东盟和“全球南方”其他国家加深互信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历史和政治基础。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教授,文章转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