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宣布阻止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该收购案历时一年,引发全球关注。此次收购案遇阻反映了美国经济环境的三大问题:政治逻辑高于经济逻辑;美国利益优于他国利益;对美投资风险大于收益。日铁收购案的曲折表明美国对盟友在产业和投资合作上的态度绝非一直友好,一旦相关合作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便会毫不犹疑地祭出“国家安全”等大棒,致使外国投资遭受巨大损失。长远看,未来投资美国的风险还将不断上升。 |
近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表示总统拜登正式阻止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这一历时长达一年的大型收购案引发全球关注,最终遇阻反应了当前美国经济环境的三大“黑幕”。 一、政治逻辑高于经济逻辑 从经济逻辑看,收购对于两家企业是双赢局面。日铁是日本大型钢铁公司,粗钢产量为日本第一,其此前已经收购了印度和泰国的钢铁公司,若对美收购成功便能大幅扩张产能并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日铁在其交易公告中称,收购完成后预期年产能将达8600万吨,这不仅标志着日铁向其“年产1亿吨”的战略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也意味着其将粗钢产能提升至全球第二。日铁制定了海外增长战略,而扩大在美业务是重要一环。美国钢材市场价格高于亚洲等地区,未来特朗普政府若实施高关税政策,美钢材价格或进一步上涨,同时收购可规避美关税壁垒对日本出口的阻碍,获取在美国的高附加值市场。此外,双方技术和资源有一定互补性,日本制铁看好北美的铁矿资源、美国钢铁的电炉和数字化技术。美国钢铁则看中日本制铁的工艺技术,若完成收购双方技术和资源可望实现有效整合。日铁高管曾表示“若无法100%控股是不可能提供技术的”。 美铁是1901年创办的美国老牌企业,曾控制美钢产量的65%,是美国最大的跨国钢铁公司,2023年粗钢产量为1575万吨,占美国内市场近20%。但近年由于成本上涨和设施老化等出现亏损,公司业绩持续走低。2023年,美钢营收较2021年的204.45亿美元下降至180.68亿美元,净利润则从41.74亿美元狂跌至8.95亿美元。因此,美钢需要外部资本对其输血续命,公开称这笔交易“是迄今为止确保美国钢铁公司未来蓬勃发展的最佳方式”,并于2024年4月召集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日铁的收购方案。 从政治逻辑看,收购将影响重要票仓。美铁公司总部所在的东部宾夕法尼亚州是总统选举中的摇摆州之一,是“铁锈地带”七州之一,也是美国总统选举的激战区。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有成员86万多人,在制造业的工会中规模最大,是团体票的大票仓,民主、共和两党对此均无法忽视。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坚定反对这一收购计划,其认为钢铁生产的所有权应该由国内掌控,因为这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军事生产至关重要,工会方面还批评日本制铁和美国钢铁公司在宣布交易前未与工会沟通,担心收购后工厂关闭、裁员以及劳资合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在选举期间,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和特朗普都表示反对日铁收购美铁。哈里斯表示,“美国钢铁公司应该继续保持由美国人拥有和经营,我将永远支持美国钢铁工人”。特朗普表示“将阻止被日本买下”,强调如果再次当选将阻止收购。在此背景下,拜登阻止收购正是出于政治考量。 二、美国利益优于他国利益 为了打消美国“顾虑”,日铁迎合美国,极尽怀柔之策,不断升级收购条件。其表示将在收购后对美钢投入超过27亿美元的设备投资,并向美钢员工发放5000美元的临时奖金;宣布美国人将成为管理层“核心”,并在董事会中占大多数;又承诺收购后10年内不削减美钢的产能等;甚至还炒作起“中国威胁”,声称该收购案将将增强美国钢铁公司及其国内生产能力,将尖端技术带入美国,最终使美国工业基础和供应链更具弹性,更有能力应对未来来自竞争对手中国的压力,从而增强美国的国家安全。 但美国政府对此并不买账,并以“安全”名义设卡。据美媒报道,美国政府在发给美铁公司的一封信中表示,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将带来国家安全风险,这可能会损害关键的交通、建筑和农业项目所需的钢铁供应。拜登在反对收购案的声明中称,“钢铁是维持我国基础设施、汽车产业和国防工业运转的关键”,如果作为美国主要钢铁企业之一的美钢公司被外资收购,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重要供应链构成风险”。此种说法与美国近年“泛安全化”的保护主义政策如出一辙。从“美国优先”到《通胀削减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再到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威胁,美国正无限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借此损害别国利益,中饱私囊。 三、对美投资风险大于收益 按照日铁与美铁的合同约定,如果谈判破裂,日铁需向美铁支付5.65亿美元的违约金。日铁收购遇阻使其陷入了美式泥潭。在收购过程中,日铁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聘请专业团队推进收购、与美方进行长时间的谈判以及为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而做出的各种承诺和妥协。这些投入的成本最终化为泡影,对日铁财务状况造成巨大冲击。而未来长期的诉讼必将进一步耗费日铁各方面的资源,削弱其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此次日铁的收购障碍之一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而美国这项审查制度最初就是为日本量身定做的,起因便是1980年代末美国认为日本企业收购美国半导体相关企业会损害美国的安全保障和竞争力。 回顾20世纪,美国对日本各领域利用和打压屡见不鲜。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生产的1美元衬衫抢占美国市场进而引发日美纺织品摩擦;60年代,受助于美国的轧钢技术转让,日本钢铁产业快速发展并占领美国市场;70年代,日本家电产业大举进入美国市场;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进行了大量房地产投资,甚至买下了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但三菱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后,由于租金收入未达预期,加上日元持续升值导致的汇兑损失,最终亏损额高达近千亿日元。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也由于经营不善和管理问题,造成了巨额亏损。随后,日本汽车和半导体产业投向美国市场。当时日本产品遍布美国,美国国内的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的美国人冲上街头,举行大规模“反日游行”,议员带头打砸日本电视机等商品,美日经济冲突也从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五大行业的贸易摩擦逐步升级为汇率金融战、经济战,从产业冲突到宏观政策和经济制度冲突,最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陷入长期低迷。 2024年底,特朗普曾高调宣布其成功引入日本科技巨头软银集团对美投资1000亿美元,但日铁收购案的曲折表明美国对盟友在产业和投资合作上的态度绝非一直友好,一旦相关合作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便会毫不犹疑地祭出“国家安全”等大棒,致使外国投资遭受巨大损失。长远看,未来投资美国的风险还将不断上升。 (作者为现代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