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欧洲前路依然十分坎坷:从内部看,欧洲政治不稳定性仍存。从外部看,欧洲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难以有效转圜,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将加剧跨大西洋关系不确定性,将极大压缩欧洲战略选择的空间,使欧洲在新的一年遭受“寒邪入侵”。未来欧洲能否恢复元气,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找到好的“药方”,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是否有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勇气。 |
过去一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多国政府突然迈向解体、明星企业突然难以为继、暴恐阴霾突然迅猛来袭……这些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是欧洲“内伤”的表征。正所谓“病隐于内,证见于外”,如果将欧洲视作一个行走的巨人,那么这位巨人当下正在遭受疾病的困扰,能否及时把脉问诊、切实对症下药,不仅是对欧洲执政者的重要考验,也关乎欧洲的未来与发展。 一、政治“经络不通” 当前欧洲政治乱象发生频率之高、牵涉国家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实属罕见。德国“红绿灯”联合政府一夜垮台、法国民众一年内迎来第4位总理、罗马尼亚总统选举因受到所谓“外国干预”而作废、奥地利极右翼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却遭传统政党“排挤”而无法组阁、欧盟成员国围绕是否向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否与南方共同市场签订贸易协定而激烈争执。政治本应是社会矛盾的“溶解酶”与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现如今却成为阻碍欧洲平稳发展的致命“堵点”,政治风险已然成为许多欧洲国家需要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 这些乱象的背后隐藏着两大矛盾。 一是右翼民粹势力的崛起。欧洲发生的数起突发政治事件,如法国政府更迭等,都少不了右翼民粹势力的影子,不论从欧洲议会选举或是各国选举结果来看,其力量的壮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右翼民粹势力与传统政党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传统政治格局的稳定性。 二是欧盟与成员国权斗日趋深化。自冯德莱恩成功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关于欧盟机构权力过于集中的讨论不绝于耳。英国《金融时报》称,冯德莱恩“通过巧妙的职位设计以确保自己的话语地位,同时达到消除内部反对派的目的”。由于德法两国忙于应付国内事务,欧洲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欧盟委员会趁机揽权,例如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看似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实则加剧了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扩大了欧盟机构与成员国之间的裂痕。 二、经济“气血不足” 欧洲经济已连续多年处于低迷状态,增长乏力。2024年前三季度GDP仅分别环比上升0.3%、0.2%和0.4%。为刺激经济,欧洲央行自2024年6月以来连续4次下调三大基准利率,但经济复苏迹象依然不明显。以制造业为例,截至2024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30个月低于枯荣线,是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低迷期。 明星企业的裁员、撤资、破产行为,也勾勒出欧洲经济现状的缩影。2024年9月以来,德国大众史无前例地宣布将关闭德国本土的三处工厂;英特尔推迟在德国建厂的启动时间,被寄予厚望的芯片项目面临撤资的风险;被誉为“欧洲希望”的瑞典电池巨头北伏(Northvolt)申请了破产保护…… 从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来看,有形生产要素的投入由于受到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速趋于放缓。而若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则需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即增加知识、技术、制度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无形要素的投入。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在《欧洲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欧盟在技术突破方面远远落后于中美,其科技领域的全球地位正在恶化。这意味着,欧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此外,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债务风险差异阻碍了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限制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活力,加之绿色转型与国防支出的增加进一步缩减了欧洲可用资金的规模,欧洲竞争力复苏计划面临“缺血”的窘境。 三、社会“内热难祛” 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等极端思想不断困扰欧洲,多国爆发暴力骚乱事件,欧洲政治暴力事件也不断上演,此类种种是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欧洲民意严重撕裂,民众对政府高度不满,社会动荡正在加剧。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高通胀、高失业成为欧洲各国经济的“主旋律”,民众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社会不平等加剧,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使其与各阶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虽然暴力事件可以被执法部门快速平息,但民众内心的积怨却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系列“突发事件”表明欧洲存在严重“内伤”,政治动荡频仍,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民怨积聚。 展望2025年,欧洲前路依然十分坎坷:从内部看,德国将于2025年2月提前举行大选,根据最新民调结果,任何两大主流政党得票率都难过半,政府内讧纷争或将长期持续;法国新任总理贝鲁尽管已完成组阁,但不信任动议仍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贝鲁政府头上,留给贝鲁甚至马克龙的腾挪空间并不多;罗马尼亚、波兰将于2025年举行总统选举,政治不稳定性仍存。 从外部看,欧洲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难以有效转圜:俄乌战场无论停火与否,欧洲安全仍是“无根之木”;中东地区冲突延宕,不稳定因素恐倒灌欧洲;欧洲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不仅无法保护竞争力,还进一步加大经济复苏的难度;特朗普上台加剧跨大西洋关系不确定性,将极大压缩欧洲战略选择的空间,本已是“经络不通”“气血不足”“内热难祛”的欧洲,在新的一年还将遭受“寒邪入侵”。 未来欧洲能不能恢复元气,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找到好的“药方”,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是否有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勇气。 (作者为现代院欧洲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