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非洲研究小组:中非合作论坛提质升级:经验、挑战与思路
发表时间:2024-07-22 17:44 来源:国际网
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为抓手,中非关系在过去20多年来得到了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期,中非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新一轮提质升级。总体而言,中非合作论坛面临内外两重挑战。外部挑战源自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先相对边缘的非洲加速被卷进大国竞争的中心地带。内部挑战客观上来自于中国与非洲在经济结构中的相对位置,主观上来自于非洲国家心态转化与对中国的期待上升。有鉴于此,中非合作论坛提质升级至少可有两大思路:第一,探寻中国的全球化布局和非洲需求的结合点。第二,从“硬加码”转向“软加码”,以共建全球南方发展合作平台和知识体系来提升中非合作质量。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将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创办以来,为推动中非关系全面、深入、友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加速演变,大国竞争已深入非洲,反映出非洲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颇有提升,这既为中非关系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也为中非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历史时期,中非合作既面临域外大国竞争的干扰,又面临自身提质升级的压力。

1、中非合作论坛茁壮发展的成效经验

自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以来,中非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典范。回顾中非合作论坛发展历程,至少有如下几点成效经验:

首先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非洲国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论坛机制中,激活非洲国家的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中非合作论坛从成立伊始,就是中非双向而行的结果,也是中非双方都倍加珍视呵护的平台。在大小议题和具体事务中,中非共同积极磋商、达成共识,改变了非洲与西方大国被动的交往模式。因此,即便是大国近来竞相发展对非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仍然具有难以比拟的重要分量。

其次是重视实效,落实对非务实合作,并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升级论坛,推出合作新举措,为中非合作注入新动力。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举办一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2015年、2018年分别举办了三次峰会,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中方都提出了落到实处的新合作举措,使得中非合作论坛得以行稳致远。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疫情后经济复苏和全球南方概念兴起的背景下举办,各方尤其期待中非合作论坛有进一步的新举措。

最后是一以贯之地从政治高度看待中非关系的重要性。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运行,中非合作在经贸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不应因此就忽视中非关系持续发展的政治成就和意义。进入新时代,应当在中非合作中坚持统筹经贸利益与政治需求的关系。

2、中非关系新变化与中非合作论坛提质升级的思路

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为抓手,中非关系在过去20多年来得到了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期,中非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新一轮提质升级。

总体而言,中非合作论坛面临内外两重挑战。

外部挑战源自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先相对边缘的非洲加速被卷进大国竞争的中心地带。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伊始就备受关注,欧美西方国家持续以“债务陷阱”等诋毁性叙事来攻击中非合作。随着非洲在地缘政治经济的重要性上升,域外大国从忽视非洲转而积极参与在非洲的大国竞争,如2022年美国时隔8年后召开第二届美非峰会,承诺三年内向非洲投资550亿美元;2024年,意大利、韩国、英国、印度等多国均安排举办与非洲相关的峰会。域外大国近来对非洲密集拉拢、争夺,形成了对中非合作论坛的加码竞争。

内部挑战客观上来自于中国与非洲在经济结构中的相对位置,主观上来自于非洲国家心态转化与对中国的期待上升。2000年,中国和非洲的人均GDP相差无几,而到202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非洲6倍有余。与此相应,非洲国家对于中国出现了三种新心态。第一种心态是向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大增强了非洲国家的发展信心。第二种心态是搭便车,希望从中国的合作中谋取在欧美那里无法获得的利益。第三种心态是更高期待。

在此内外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提质升级至少可有以下两大思路:

第一,探寻中国的全球化布局和非洲需求的结合点。提质升级绝不意味着跟随西方的竞争或者非洲国家的期待盲目“加码”,而是要结合非洲国家的急迫需求,发挥中方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寻找加大合作,将国内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机统筹起来。新冠疫情后,本土化生产成为非洲的突出诉求。在这方面,中国有大量鲜活的工业化经验可以与非洲分享;相对非洲而言适度超前的产业结构,又使得中国有能力参与非洲本土供应链的发展。在中国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将越来越强,需要统筹调整升级中非经贸结构。中方另一独特优势是在转变为全球性大国过程中的全球化布局需求。中国能够在走向全球过程中为当地国家间接提供大量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卫生、气象等基础设施,客观上有助于丰富非洲国家的发展要素条件。这不仅关乎中非合作的个别问题,更关乎中国如何通过发展一套与全球化大国身份定位相适应的机制体系,来促进资金、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循环。

第二,从“硬加码”转向“软加码”,以共建全球南方发展合作平台和知识体系来提升中非合作质量。随着外部竞争加剧和非洲新一代领导人更注重务实的心态转变,在坚持微观的务实合作和宏观的政治团结传统之外,新的突破方向是注重战略层面的、软性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将中非合作论坛的具体实践转化为关于全球南方发展合作的规范理论。这符合非洲国家不断上升的自主发展意识和战略,也能够整合中非合作论坛已有的实践经验,将之转化为中国与全球南方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的规范知识指导,升级南南合作的质量。

3、具体措施建议

1.从中长期规划出发,确定中非合作论坛下一阶段的重点合作议题。非盟《2063愿景》的第二个十年规划(2024-2033)与《中非合作2035愿景》在时间上大致重叠,两份文件相结合,可以共同作为促进中非合作论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根据可行性,非盟《2063愿景》以下相关中长期战略目标是结合重点:

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关注非洲农业现代化目标,非盟提出要实现农业产值4%的年均增长率,并在将粮食进口率降低至40%以下。可在农业技术领域与非洲加强合作,帮助非洲尽快实现粮食安全的重大目标。

二是互联互通建设方面,重点关注泛非公路网、铁路网和建设非洲单一数字市场的目标,尤其是可以发挥中方数字经济优势,对接到非洲数字经济市场建设中去。非洲的基础设施缺口仍然很大,非洲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期待也很大。

三是安全与和平方面,关注非洲和平安全架构、轻小武器控制、非洲常备军建设三大目标。非洲近年来部分地区安全形势趋于恶化,可结合全球安全倡议中对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的论述,重点加强中非和平文化和安全理念的对话与沟通。

四是发展筹资方面,关注非洲设立大陆性金融机构、增强自我筹资能力的目标。一是非盟《2063愿景》提出建设非洲中央银行、非洲投资银行、非洲货币基金和泛非证券交易所四大金融机构,对比非盟已发布的两个十年规划的情况,发展筹资机构的建设进度不如人意,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适当帮助。二是今年即将举办第四届联合国发展筹资论坛,中非可以在会议上携手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议程。

五是经贸方面,关注非洲内部贸易量提升至非洲贸易总额的30%的需求。美国给予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贸易优惠的《非洲机会与增长法案》于2025年到期,尚不清楚会否延续。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但仅为中国外贸总量的不到5%,而非洲对外贸易额也只占全球不到3%。无论是非洲内部贸易还是对外贸易,都有巨大提升空间。可提前整合相关对非经贸平台和优惠措施,进一步提升对非经贸水平。

六是人文交流方面,青年和妇女既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焦点,又是非盟《2063愿景》公民赋权相关目标中的重点团体。以青年和妇女议题为抓手构建中非联合交流机制,紧紧围绕中非产业合作的主线,策划类似青年企业家的交流活动,助力非洲的青年和妇女赋权。

2.以“论坛+”机制和三方合作提升论坛开放水平,对冲大国竞争在非洲造成的负面影响。非洲已有“全球伙伴关系平台”的整合性设想,核心是要将“1+N”机制转换为“非洲+1”机制。配合非洲主场外交的理念,中非合作论坛可通过将已有的观察员机制制度化,进一步搭建开放合作机制。在具体对象上,一是适度考虑更多纳入国际性融资机构,二是可直接考虑“论坛+金砖”的形式,金砖机制本身就包含了不少非洲国家,将其他金砖国家邀请到中非合作论坛,能大大促进全球南方伙伴关系平台建设。提升中非合作开放水平第二个手段是适时加大与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三方合作,根据不同欧洲国家在非洲的不同重点,分别开展三方发展合作与三方安全合作。

3.加强调动与整合各类资源,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政策设计中纳入更多多元主体。

一是地方资源。加强地方政府和非洲国家一对一合作,如湖南政府主办了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又承接了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工作,是地方政府对非合作的先行典范。

二是香港和澳门为代表的国际金融资源。利用港澳便利化的融资条件,为中非合作项目提供国际融资支持。

三是企业资源。在传统工程承包项目面临越来越多困难的背景下,利用公私合作模式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同时加强对中企的指导,鼓励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

四是高校资源。通过调动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为中非合作论坛面临的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挑战提供系统的知识与理论指导,促进中国走出去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干中学、学中干”的新格局。高校也可以发挥中非人文交流的平台作用,促使中非交往的立体性发展。

(文章根据2024年6月11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和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回顾与展望”会议发言整理,有删节。文章转自“非洲研究小组”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