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民众选出“愿与西方对话”的改革派总统,“伊朗与美西方关系将大幅升温”吗?从伊朗政治体制和现实情况看,伊朗外交政策不会有大改动,“倒向西方”只是部分西方媒体的炒作,“向东看”仍将是未来主要方向。 |
2024年7月6日,改革派候选人佩泽希齐扬在伊朗总统大选中意外获胜。部分西方媒体认为,在中东局势动荡、美伊对抗升级的关键节点,伊朗民众选出“愿与西方对话”的改革派总统,会给该国带来“变革”,“伊朗与美西方关系将大幅升温”。 伊朗真的要“望向华盛顿”了吗?从伊朗政治体制和现实情况看,伊朗外交政策不会有大改动,“倒向西方”只是部分西方媒体的炒作,“向东看”仍将是未来主要方向。 新总统要的是解除经济制裁,而非“政治倒向西方”。佩泽希齐扬爆冷胜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朗百姓“苦制裁久矣”。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实施“最大压力”制裁,莱希政府不肯妥协、针锋相对,推进铀浓缩计划,导致国际制裁不断加码,伊朗与国际经济贸易几乎脱轨。结果是伊朗经济承压巨大,通胀节节攀升,连续5年超40%,青年失业率更是接近30%。佩泽希齐扬在竞选中承诺恢复核谈判,尽快解除国际对伊制裁,深得伊朗民心。佩泽希齐扬首轮领先后,伊朗百姓看到了变革的希望,二轮选举中纷纷支持佩泽希齐扬当选。应当说,在对美关系上,佩泽希齐扬希望“以和谈促核谈”,不是“为和谈而和谈”。 伊朗体制特殊,总统权力受国内多重力量制约。一方面,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掌握着伊朗所有重大问题的决断,总统虽有权任命副总统和内阁部长,但更多是最高领袖的政策执行者,难以单方面撼动伊朗外交大走向。首轮投票前,哈梅内伊讲话称“依赖美国的人管不好国家”,普遍被解读为对唯一改革派候选人佩泽希齐扬的“敲打”。7月7日,哈梅内伊出席前政府内阁成员最后一次会议,高度肯定莱希“利用国内资源解决国家问题的能力”,称其与西方的互动“基于尊严”,表明哈梅内伊尚未决定主动转圜与美西方关系。另一方面,伊朗政坛多数关键岗位依旧由保守派把控,佩泽希齐扬即便要推行“新政”也需通过重重考验。伊朗新一届议会290个议席中,保守派占据了230多个,议长由保守派卡利巴夫担任,佩泽希齐扬要想顺利施政不得不倾听保守派声音。二轮选举中,佩泽希齐扬虽然获胜,但保守派并未“溃败”,影响不可小觑。佩泽希齐扬当选后不久,便与贾利利“亲切会面”,承诺“愿意接受贾利利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同的观点纳入新政府”。 美伊存在“信任赤字”,若特朗普上台或加强对伊施压。佩泽希齐扬当选后,多国表示祝贺,称愿促进与伊朗的友好关系。美国却指责伊朗选举“不自由不公平”,并表示不期待伊朗会发生根本变化,新政府上台不会导致美国对伊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美国的冷淡表态,凸显出美伊恩怨积重难返。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反美”已成为伊朗立国之本,美国更是将伊朗视为“邪恶轴心”国家。俄乌冲突、加沙冲突以来,美对伊朗与俄罗斯走近、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更是深感不满,双方敌意显著上升。再加上美国正值大选关键时期,主张对伊强硬的特朗普极有可能再度执掌白宫。此前,特朗普在任内不仅对伊朗“极限施压”,更下令“定点清除”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导致美伊矛盾前所未有地激化。2023年9月,特朗普还反对拜登政府与伊朗达成换囚协议,称美对伊朗“太软弱”。因此,就算伊朗想与美国搞缓和,若特朗普当选,美国也极有可能“不领情”。 伊朗与西方搞缓和还会受到以色列的阻挠。对于佩泽希齐扬当选,同样“泼冷水”的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外交部长卡茨称,伊朗选举的“低投票率”,显示出“伊朗体制的失败”,还敦促国际社会加大对伊朗施压。与美国远在大洋彼岸不同,以色列地处伊朗导弹射程内。因此它十分忌惮伊朗发展,担心伊朗与美西方搞和解后,孤立缓解,影响力和实力上升。从历史角度来看,1997—2005年,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在执政期间曾谋求与美西方改善关系,美政策界也有意接受。但美伊修复关系进程却受到了以色列的阻挠。以色列政府不仅多次“表达关切”,以在美游说集团亦加紧行动,极力干扰美伊修好。此次佩泽希齐扬上台,以色列观察界即表示担忧,认为若伊朗与美西方改善关系,则其国际压力将减少,这对以色列不利。因此,伊朗若真想“倒向西方”,以色列也不会“作壁上观”,极有可能会出手干预。 综合来看,莱希执政期间,伊朗“战略转向东方”,成为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国,在中国斡旋下与沙特达成历史性和解,中伊能源合作水平稳步提升,伊朗地区影响力大增,成为中东多极化不可忽视的关键一极。 新总统佩泽希齐扬认可并赞扬莱希“向东看”取得的成绩。他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示,当选后将把发展与中俄关系作为重要事项,积极利用金砖、上合、欧亚经济联盟等合作平台,搞好区域合作,同时推动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落地执行。因此,“向东看”仍将是伊朗新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中伊合作势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为现代院中东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