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台执政后,美印关系的日趋紧密为印度教右翼组织在美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正如同新一轮巴以冲突与犹太复国主义近期在美国不断引发社会对立,印度教民族主义亦给美国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冲击。不过,碍于彼此国内选举政治需要及共同战略利益,“印度教特性”在美国的活跃程度恐怕还有提升空间。 |
3月26日,美国100多个民权组织发表声明,反对“印度教特性”(Hindutva)在美国抬头,并抨击印度教右翼组织正与美国极右翼势力扩大联系,称“这正对美国的民主多元价值观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美国长期是众多印度教右翼团体聚集地,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的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及其衍生组织在美国的活动,实际已对美印关系发展产生微妙影响。 美国版“国民志愿服务团” 1925年,RSS成立于英属印度时期的那格浦尔(今属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其致力于通过组织准军事化训练维护“印度教传统价值观”、强调“印度教特性”、奉行印度教至上,主张将印度建立为印度教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RSS成员在印度社会各领域衍生出以推广印度教民族主义为宗旨的庞大组织网络,即“团家族”。印人党、世界印度教大会(VHP)及全印学生联合会(ABVP)等均为团家族成员。 RSS自成立伊始便通过移民将“印度教特性”传播至海外印度教社区。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两名RSS“志愿者”(全职成员)在同为英国殖民地的肯尼亚建立了首个境外“沙卡”(基层组织)。由于境外“沙卡”参与者为印度教移民而非印度国民,因此“志愿者”另外成立了“印度教志愿服务团”(HSS),并将其发展为团家族的海外分支。截至2023年,HSS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注册为非政府组织,通过在海外印度教社区开展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印度教特性”价值观。 在美国,HSS的大规模扩张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5年美国颁布了新版移民法,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裔移民数量大幅增加。许多进入美国的印度移民最初并非“印度教特性”支持者,但种族问题与身份政治泛滥的美国社会却为“印度教特性”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美国南亚历史学者研究称,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鼓励少数族群展示排他性种族身份,加强了印度教社区对印度教传统的认同,为“印度教特性”提供了展示空间。与此同时,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同印度教民族主义在价值观上高度相似,都强调族群历史优越性、突出父权制。两者的思想碰撞在催化美国印度教社区认同“印度教特性”的同时,也促成团家族与美国右翼政治土壤的结合。 随着印度裔美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HSS也在1989年正式注册为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在美国建设“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印度教社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印度教社区与“母国”印度之间的联系。截至2022年9月,HSS已在全美建立235个“沙卡”,覆盖34个州的164座城市,其数量在HSS活跃的国家中仅次于印度教人口占多数的尼泊尔。HSS的参与者会定期接受培训,内容包括瑜伽、梵文教育及各类印度教仪式,并参与社会援助等服务活动。HSS也会在美国的印度教社区招募全职“志愿者”,并将其送往中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非洲国家肯尼亚等海外印度裔人口集中之地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以便为构建全球化的团家族网络培养人才。 尽管美国的HSS始终强调其服务美国印度教社区的社会功能,避免被视为印度教右翼组织在美国的“外国代理人”,但该组织自始至终都与团家族保持密切联系。美国HSS创始人维德·南达早在德里大学就读期间就曾担任团家族学生组织ABVP的全国主席,并得到RSS领袖戈瓦尔卡的亲自指导。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后,南达于1961年在芝加哥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沙卡”。此后,南达成为丹佛大学法学院教授,但始终致力于HSS在美国各地的推广,并在2001年正式成为美国HSS的主席。为表彰南达在美国推广印度教事业及其对美印关系的贡献,莫迪政府在2018年授予南达印度公民荣誉奖莲花装勋章。 从宗教文化到政治游说 HSS在美国复制RSS的运作方式参与美国印度教社区建设、推广印度教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其他印度教右翼组织也纷纷在美国建立分支机构,在美国复刻团家族的复杂组织网络,实施从宗教文化到政治游说的影响渗透。 1970年,团家族在宗教文化领域的核心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在纽约成立“美国世界印度教大会”(VHAP)。其创始人马赫什·梅塔同样是一位RSS“志愿者”,在戈瓦尔卡的指导下以科技人才身份移民美国并创建VHAP。该组织致力于为“第一代印度移民提供宗教与文化教育”,并于1974年在美国正式注册为非盈利机构。在梅塔的领导下,VHAP在美国设立了21个分会,拥有包括印度教学生会、印度教寺庙理事会、美国印度教大学等20多个组织机构,成为印度教右翼在美国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1984年,VHAP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首届国际印度教大会,邀请了4500多名代表参与。1993年,VHAP又在华盛顿举办“全球愿景2000会议”,以纪念印度教思想家辨喜1893年在芝加哥演讲一百周年。 VHAP在美国不遗余力扩大印度教影响力的同时,也和印度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保持同步。1992年12月6日,激进印度教徒在VHP等右翼组织的煽动下拆毁位于印度北方邦阿约提亚的巴布里清真寺(印度教右翼认为该清真寺原址为印度教罗摩神庙),引发全印持续数年的严重教派冲突。同年,梅塔在美国公开为拆毁清真寺辩护,称毁寺仅为“消除自1528年(清真寺修建时间)以来的错误”。次年,作为毁寺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印人党领导人乌玛·巴蒂与该党主席乔希等人赴美出席“全球愿景2000会议”,在美国印度教社区煽动印度教民族主义。2002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针对穆斯林的严重教派骚乱,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彼时作为该邦首席部长的莫迪亦被美国禁止入境,VHAP便在美国积极为莫迪与涉嫌制造骚乱的印度教右翼团体辩护。 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日趋高涨,作为团家族政治力量的印人党逐渐走入印度政治舞台中央,也开始通过团家族网络动员海外侨民。1992年,正当印度国内拆除巴布里清真寺、重建罗摩庙运动愈演愈烈之际,印人党创始人阿德瓦尼决定成立专门的海外工作部门“印人党海外之友”(OFBJP),在海外宣传印人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主张,纠正国际舆论“对印人党的妖魔化”,同时从富有的海外侨民手中募集资金。同年4月,“印人党海外之友”在HSS和VHAP的大力协助下开始在美国活动,其核心任务便是“纠正印人党在舆论中的负面形象”,并负责印人党要员访问美国时的接待工作。1998~2004年印人党执政期间,OFBJP成为瓦杰帕伊政府影响美国国会议员的重要渠道,并在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游说多名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除美国对印度的制裁。2001年印度议会遭到恐袭后,该机构又组织大量侨民前往白宫示威,并游说国会议员相信恐怖袭击的幕后主使为巴基斯坦情报机构。2014年印度大选前夕,OFBJP曾多次组织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印人党总理候选人莫迪向旅美印侨发表演讲。莫迪当选总理后,该组织又在2014年9月组织两万多名印裔与访美的莫迪互动,使颇具印度特色的“万人政治集会”成为此后莫迪访美行程的保留节目。尽管OFBJP在2020年被注册为“外国代理人”,其资金往来与活动均受美国政府严格监管,但团家族仍可继续依赖其错综复杂的组织网络,动员印裔美国人支持莫迪与印人党的各项政策,影响美国舆论和国会议员对莫迪政府的态度。 还将更加活跃? 莫迪上台执政后,美印关系的日趋紧密为印度教右翼组织在美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综合国力的提升与莫迪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的“印度教强人形象”,唤醒了相当一部分印度移民对“母国”的支持,形成所谓“离岸爱国主义”。印裔在团家族各种海外组织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大型集会等活动展示自身能量,将印裔美国人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提升同莫迪领导印度崛起的叙事捆绑,强化了美国社会各界对莫迪创造“新印度”的正面认知。尤其是2019年9月,莫迪访美时在休斯顿现场五万多名印裔美国人的瞩目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同台演讲互夸,成为近年来美印关系突飞猛进的高光时刻。 团家族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印裔美国人在政治上获得与其人口比例(仅占美国人口1.35%)不相符的关注,也使印度国内持续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受益颇多。对笃信“印度教特性”的右翼支持者而言,越来越多身处西方发达国家的印裔美国人融入“印度教特性”并与莫迪亲密互动,意味着“印度教特性”相比过去多元世俗的印度国家形象更能凝聚世界各地的印度教徒,并能使后者一道为印度崛起和“印度教文明复兴”努力。印裔美国人在美国政坛的逐渐崛起与美印高层的亲密互动,也使普通印度人认识到美印关系对突出印度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但是,正如同新一轮巴以冲突与犹太复国主义近期在美国不断引发社会对立,印度教民族主义亦给美国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冲击。VHAP等组织在美国频繁向对印度教民族主义史观持异议的学者和媒体人发动从扔鞋到寄送恐吓信的各类人身攻击,并利用自身经济能力与政治游说能量干涉大学重要职位任命。拜登上台后,尽管美国国内对印度教右翼团体干涉美国政治与言论自由的批评不绝于耳,且美印所谓“价值观同盟”早已名不副实,但碍于彼此国内选举政治需要及共同战略利益,“印度教特性”在美国的活跃程度恐怕还有提升空间。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