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于2024年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三天正式访问,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年底上任以来的第二次访华。朔尔茨说,他和德国企业界代表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相信在两国元首引领下,中德双方加强合作将助推中欧关系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题为《一次很像默克尔时代的旅行》的文章中说,现任德国总理的对华政策是对前任的延续。朔尔茨总理随访阵容强大,包括德国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农业部长杰梅、厄兹代米尔和环境部长施特菲·莱姆克与西门子、拜耳、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默克、敦豪、蒂森克虎伯和福伊特等十多家德国大企业的老板。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日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根据报告,德国企业过去三年对华投资额大致相当于其2015年至2020年的投资额。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企业是两国经贸合作与双边关系互补互利稳定发展的基石和桥梁。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24年4月15日援引德国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有约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中国是世界最大潜在市场。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的作者约尔根·马蒂斯认为,数据表明,德国大企业仍将中国视为正在增长的庞大市场,并计划把更多业务放在中国,以对冲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带来的风险。中国德国商会2024年1月发布了2023/24年度德国企业信心调查报告,共有566家会员企业对调查做出了回应。根据报告,超过90%受访企业计划继续扎根中国市场,过半受访企业计划在今后两年增加在华投资。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对德国经济的意义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供应链基础设施先进,创新能力日益强大,中国持续成为德国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新款电动车,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在沈阳全面动工。西门子投资加码成都智造基地……这些都是德企看好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例证。2023年,大众集团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大众正全面融入中国的产业生态。 朔尔茨总理率领一个由政商界领袖组成的代表团14日上午抵达重庆。一位与德国总理府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说:“很明显,所有重大国际问题都只能与中国一道解决。”朔尔茨12月表示,中国依然是德国“真正重要的经济伙伴”。隶属于《重庆日报》的在线新闻平台上游新闻介绍,截至2024年2月,德国在这个西南大都市共设有84家公司,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德国许多企业选择坚持下去并进行再投资,尤其是大公司,它们正锐意进取。巴斯夫正在中国南部的湛江建设总投资达100亿欧元的生产基地,而大众则宣布在合肥投资25亿欧元加强研发。墨卡托中国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马克斯·岑莱因说:“我们没有看到德国企业‘去风险’的迹象,它们在中国的投资稳定在一个创纪录的水平。” 朔尔茨总理15日第三次访问上海。他说:“2011年和2015年,我曾经两次访问上海,已经是这里的‘老朋友’。这次在上海,我看到了中国新的发展变化,德中合作对全球未来至关重要。”短短约10个小时的访问,朔尔茨乘车横穿上海东西,先后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与学生进行交流、参观浦东新区德资企业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德国伦茨公司在上海的业务不断扩大,从曾经的一个生产基地成长为除德国本部以外的第二全球总部。朔尔茨表示,未来30年,全球人口规模可能突破百亿,世界各国面对诸多挑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德中合作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全球未来。在创新技术研发,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贸易与投资等领域,德中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 中国为德国、欧洲乃至全球提供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所需产品与相关原材料做出重大贡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近65%。中国已经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作为绿色产品的重要生产国,继续其生产活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管丹尼斯·德善指出,未来5年全球需要增加大量可再生产能源产能,以与《巴黎协定》应对全球变暖的承诺保持同步。中国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还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用保护主义捆绑新能源产业、无疑将削弱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不仅向德国供应所需产品和原材料,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也在增加。德国《商报》网站2024年4月8日发表题为《德国工业没有摆脱对华依赖》的文章介绍,研究显示,德国工业尤其依赖从中国进口的化工产品,在总共200种高度依赖的产品类别中,有85种属于此类。排在第二位的是电子产品,即笔记本电脑、电脑配件、太阳能电池、磁铁和电池。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对华高度依赖的产品往往是那些处于价值链起始阶段的产品,“由于这些产品不可或缺且难以替代,它们的缺失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导致供应链的后续阶段发生严重停产。”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说:“我们已在德国埃姆斯比伦、乌尔姆等建设了14个换电站。”他说,智能化换电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新补能方式,也为德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我们和200多家德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深入合作,这将有利于中德汽车业的共同发展。”张晖介绍,蔚来与德国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大陆集团和采埃孚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协议覆盖技术开发、产品供应及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合作,展现了双方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共同探索和进步。“这种跨国合作模式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也展现了中德合作在促进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德两国在氢能领域的合作也充满了无限可能。”中国新能源企业阳光电源欧洲区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阳光电源欧洲区副总裁莫里茨·罗尔夫说,阳光电源在德国成立了氢能研究所,通过德国团队和国内团队的合作,并结合德国及欧洲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氢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研究,从而有助于提升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能力。 据德方统计,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已达2531亿欧元。中德双方都从彼此发展中获益匪浅。德国连续49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8年保持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大企业多,影响大。中德加强合作和企业深化互补互利合作,有助于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西班牙《先锋报》2023年7月7日发表题为《欧盟204种战略产品依赖国外》的文章介绍,欧盟过去和现在都依赖进口数百种材料和产品。根据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工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的最新报告显示,多达204种被定义为“战略依赖”。从来源看:64种来自中国(占31%)、38种来自美国(占18%)、15种来自俄罗斯(占7%)、12种来自瑞士(占5%)、10种来自英国(占4%以上)。正如“总司”首席经济学家罗曼·阿霍纳指出,如果缺少这些战略产品,欧盟“就很难运转”。特别是从中国进口的64种材料和产品中有45种是极其关键的,如果不从中国进口、欧盟无法获得这些产品和原材料。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日前在发布企业季度业绩时表示,欧盟加大任何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举措力度,都将对欧洲这样的经济体造成破坏性影响。拥有超过650家会员企业的德国汽车工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近日表示,德国汽车业反对欧盟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的做法,此举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影响欧盟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并威胁德国就业、将损害自身利益。 欧洲企业不满西方搞对华“去风险”。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2024年3月20日发表题为《与中国冲突对西方经济意味着什么》的文章介绍,荷兰经济学家贝尔特·霍夫曼最近在多次采访中研究了企业如何应对政治压力,他说:“欧洲公司对本国政府受美国政策启发而采取的对华立场持批评态度,它们希望‘更加平衡的’对华政策。换句话说,就是要制定一项更能倾听企业利益的政策。” 2024年4月16日,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见证签署自动网联驾驶、循环经济、疯牛病防控、鲜食苹果输华检疫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塑尔茨表示,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两国经贸联系紧密,双方都从中受益。德方重视维护和发展德中经贸关系,反对“脱钩”,将进一步深化德中经贸交流,扩大务实合作。德方欢迎中国企业赴德投资。“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