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刘宝莱:2022年中东局势的新变化
发表时间:2023-01-09 20:15 来源:国际网
2022年中东局势有如下新变化:一、地区局势发展平缓。二、热点问题普遍降温,但起伏不断。三、美俄博弈加剧,美国对中东的需求增加。四、美国重新调整中东政策,欲将其价值观外交发挥到极限。五、中国在中东影响力明显上升。

面对百年巨变和世界疫情延宕,2022年中东在曲折变化中即将度过,主要有以下几个看点:

一、地区局势发展平缓。此系实属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从而使地区广大人民开始享受到一定的安全感、自由感和满意感。

1.疫情在减轻,经济在回暖

埃及、沙特等海合会6国、约旦、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疫情形势向好;曾为重灾区的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也门、苏丹等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随着疫苗上市和逐渐普及,情势发展将会更好,但应看到拐点尚未到来,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有鉴于此,地区经济正在缓慢有序的复苏,复工复产率增强。由于国际油价攀升,地区石油输出国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强劲。然而其他油气消费国的经济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地区经济总体将增长4.8%(世界银行预计将增长5.2%),其中沙特增长7.6%。眼下各国的海陆空网和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对外贸易有了较大进展,许多大中型项目陆续上马,并开展大型展览活动。

2.团结合作强劲

11月1日至2日,第31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阿盟峰会)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市举行。这是阿盟三年后的首次峰会,在推动阿拉伯国家团结方面出现新局面。峰会强调,阿拉伯国家应加强共同行动,应对粮食、能源等新挑战;重申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地位;呼吁停止阿拉伯世界流血冲突。峰会在闭幕时发表声明指出,阿拉伯世界应加强共同行动,并实现现代化;反对一切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的做法,坚持阿拉伯国家的问题由阿拉伯人解决。

此外,自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地区国家对美国的信任赤字增加,深感美国不可靠。故而积极应对,采取抱团取暖,以求自保。土耳其、沙特、阿联酋、伊朗、埃及等地区国家进行良性互动,一时出现和解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先后访问了阿联酋、沙特。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现任阿联酋总统)和沙特王储小萨勒曼(现任王储兼首相)也分别进行了回访。其意义影响深远,大大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尤其是2022年6月23日,小萨勒曼王储访土,开启了两国“合作的新时代”此外,土耳其与埃及关系也在回暖。关于沙特与伊朗关系,通过在巴格达的5次会晤,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积极进展,改变了昔日互相指责的状况。值得一提的是,阿联酋已向德黑兰重新派遣大使;科威特已同伊朗提升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总统塞西访问了卡塔尔,同埃米尔塔米姆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几项经贸合作投资协议。对于叙利亚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有新进展。2022年3月18日,叙总统巴沙尔访问阿联酋。这自2011年叙利亚发生危机以来,他首次出访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也陆续同叙复交。最近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迎来了各国百万人前往,扩大了地区影响力。

3.海湾局势相对平静

海合会内部团结合作加强,对外协调更加务实。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同一度断交的卡塔尔关系已恢复如初,从而增强了海合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海湾国家同伊朗关系正在转暖。沙特调整政策,同伊朗关系有了新的变化。阿联酋与伊朗合作增加。阿联酋总统外交顾问安瓦尔·加尔贾什明确表示,阿联酋不属于任何以对抗伊朗为目的的“地区轴心”。对伊朗而言,伊朗政府也希望修复与地区国家关系,以便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困境。伊朗总统莱希明确表示,与地区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是伊朗新政府的外交优先事项之一。在此情况下,昔日剑拔弩张的地区局面有了缓解,迄未发生油轮爆炸事件。

4.伊核协议谈判进展缓慢

美国总统拜登执政后,主动提出恢复伊核协议。自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美伊在维也纳举行了8轮间接会谈,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因俄乌冲突曾予暂停。以色列、沙特、埃及、阿联酋等地区盟友向美施压,反对美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移出“外国恐怖组织”名单。

6月26日,美伊双方在多哈恢复了两天的间接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伊朗一再强调美国必须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从其外国恐怖组织名单中移出。这是不可更改的。8月4日,伊核问题的谈判在维也纳重启。美、英、法、德四国寻求限制伊朗核活动。伊方目标则在于“达成强有力和稳定的协议”,呼吁美国展现灵活性,强调伊核谈判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权利”。9月,联大会议期间,伊朗总统莱希表示了继续核谈的愿望,并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停止对伊朗的调查。美西方欲尽快解决伊核问题,但仍在向伊方施压,提出新的条件。估计恢复核谈尚需时日。11月23日,据新华社德黑兰电,当日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杨在伊朗外交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伊美就伊核复谈问题存在三个分岐,一是“解决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之间的遗留问题”;二是“伊朗要求获得经济保障,使外国公司有信心到伊朗投资”;三是“要求西方国家不能将制裁扩大到第三方”。他说,欧洲方面正在就上述分岐在伊美之间进行斡旋。

二、热点问题普遍降温,但起伏不断。

1.巴勒斯坦问题更加曲折复杂

巴方正通过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推动召开中东和会,压以色列做出让步,但难以实现。7月,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中东期间,同阿巴斯总统会晤。双方分岐甚多,故未能发表联合公报。拜登也未拿出实施巴以两国方案的路线图。9月,阿巴斯在联大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以色列当局立即恢复同巴和谈。11月13日,以色列议会选举胜出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受命组阁。他将与以色列极右翼政党联手组建新政府。分析认为,以色列新政府有望延续既往路线,对巴问题采取强硬立场。鉴此,巴以恢复和谈更为渺茫。巴问题的解决仍将路漫漫。

2.叙利亚形势看好

当前叙政府正抓紧抗疫和重建,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赢得了民心,政府的公信力增强。阿拉伯国家政策有变,陆续同叙复交。阿联酋外长曾率庞大代表团访叙,并允助力叙重建。叙总统巴沙尔也访问了阿联酋。联合国主导的叙政治解决进程也取得一定进展。至于叙反对派武装,已成强弓之末,难有回天之力。鉴此,叙危机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3.也门内战出现反复

经联合国和海合会联合调解,也门交战各方达成协议,同意自2022年4月2日起实现全面停火两个月,并于当日生效。4月7日,也门总统哈迪罢免副总统阿里·穆赫辛·艾哈迈尔;自己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也门总统职权委员会,拉沙德·阿利米任主席。此举措消除了联合国牵头的旨在恢复谈判以结束也门战争的努力而面临的一些障碍,并得到了沙特支持。

6月2日,也门交战各方同意延长停火。10月2日,也门交战各方未能就全国延长停火达成协议。目前沙特和胡塞武装正在私下讨价还价。估计重启战火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冲突还会发生。

4.利比亚局势生变

自2021年以来,利比亚局势曾一度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各政治派别曾达成和平解决利问题的协议,同意当年12月24日为全国大选日。后因各派矛盾尖锐,大选未能如期举行。2022年2月,利比亚东部国民代表大会推选前内政部长法特希·巴沙加为新总理,组建过渡政府,但现任利民族统一政府总理德拜巴拒绝交权。5月,巴沙加试图进入首都的黎波里接管政府。其武装与德拜巴麾下的武装爆发严重冲突。巴沙加被迫撤离首都,退至利比亚中部城市锡尔特履职,从而又形成两个政府的局面。8月27日,两派人马在首都爆发了新一轮军事冲突。双方在动用轻武器的同时,在市中心区域部署了重武器和装甲车。利比亚卫生部门数字显示,至少23人死亡,140人受伤。28日,两派领导人互相指责,推诿责任。当日,联合国再次呼吁利比双方通过对话解决政治僵局以及“不得诉诸武力”。目前看来,双方还要闹下去。

三、美俄博弈加剧,美国对中东的需求增加。

美俄在中东均有各自的利益,必然加紧角逐。2022年2月以来,俄乌发生冲突,美西方对俄实施制裁,造成了国际能源和粮食安全危机。故美国对中东的需求增加,特别是敦促中东石油输出国增产石油压低飙升的油价。美要巩固其与地区盟友关系,拉拢其他国家,继续掌控地区事务。俄罗斯积极“重返中东”,坚持主导叙利亚和平进程,加强同伊朗、土耳其、沙特、埃及和以色列等国关系。

四、美国重新调整中东政策,欲将其价值观外交发挥到极限。

美国总统拜登中东之行后,着手重新调整中东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放弃中东,且适度“回摆”

中东在能源等方面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美国对其需求增加,故而美将其“印太战略”与“中东战略”之间进一步再平衡,以解燃眉之急。

2.打造针对伊朗的“小圈子”

具体做法是组建由美国主导的“中东版北约”和由以色列牵头、联合部分阿拉伯国家成立“中东防空联盟”。与此同时,美国打造“中东小四方”(美国、印度、以色列、阿联酋),拉印度入伙,以便把美“印太战略”与“中东战略”连接起来,增强美国的威慑力。以此同时,美仍会继续同伊朗就恢复伊核协议进行谈判。

3.高调介入地区热点问题

美国欲将其价值观外交发挥到极限,高唱和平调,倡导政治解决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和利比亚问题。但美国不会拿出具体方案,陷入其中,只是摆摆花架子,迷惑人心。

4.强化遏制中俄

美国总统拜登曾公开表示,“美国不会走开,以免被中俄或伊朗填补真空。”料想美国将以“安全与发展”之名,诱拉地区国家拒绝选购俄军火和与之合作;破环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五、中国在中东影响力明显上升。

当前中国与地区国家合作突飞猛进,已出现“中东热”。

2022年年初,埃及、卡塔尔、阿联酋三国领导人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国外长集体访华,有力推动了中国同地区国家关系发展。地区国家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对佩洛西窜台,埃及、阿联酋、卡塔尔和土耳其等地区国家外交部纷纷发表声明,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声援支持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济上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东国家对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呈现出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愿同中国合作、治国理念上愿借鉴中国经验的新局面。

阿拉伯国家和媒体高度重视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11月21日,中国石化公司与卡塔尔国家能源公司达成了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这是世界史上最长的一项协议。同月20日,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四处可见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技术,中国品牌等,实现了对本届世界杯的全覆盖。一个月后将举办决赛的卢塞尔球场,由中国铁建联合总包承建。中国制造的纯电动客车,成为球队、球迷和工作人员往返场馆的班车。口哨、抱枕、马克杯……约70%的世界杯周边商品产自义乌。球场草坪采用的前沿节能灌溉技术,由宁夏大学提供技术支持。赛事的部分电力,由中国承建的“卡塔尔首座太阳能发电站”供应。这不仅体现了两国的合作双赢,而且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