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鲁传颖:美国对华科技“脱钩”喊得响,结果却跟预期不大一样
发表时间:2022-07-22 07:37 来源:国际网
近年来美国政府鼓吹中美“脱钩”,尤其是科技“脱钩”,试图以此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遏制中国科技进步。但事实上,这一政策思路不够清晰,低估了全球科技生态体系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国内也招致强烈反对,因此很难落地,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建立“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并不能维护美国的科技主导权,反而弊大于利,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繁荣带来负面影响。

在提到中美关系时,“脱钩”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但也是一个极易被滥用的概念。其中,“科技脱钩”一词就在美国智库和媒体当中被广泛使用,笼统概括了美国政府在科技领域对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打压策略。然而实际上,美国政府的做法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中美科技关系更不应当用“脱钩”来定义。

最近的两届美国政府确实在大规模地使用政策工具来制裁中国科技企业,对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穷追猛打。美国采用了包括商务部“实体清单”、财政部“特别指定国民清单”在内的多种出口管制措施;对于某些涉及新兴与关键技术的敏感领域,美国还矫借“人权”等借口出台《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等法案。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据此得以扩大其制裁名单的范围,包括大疆、依图等25家中国科技企业和实体也因此遭受更大范围的制裁。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各类清单上的中国企业和机构已经超过600家。此外,美国在重塑供应链方面也动作频频,先是2021年3月由商务部正式发布《确保信息和通信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条例,3月拜登总统又签署生效了《2021年安全设备法》,二者都试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为名,建立起“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

为了达到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目的,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重手段:一是要通过阻断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来防止中国获取美国的核心科技。上述提到的各种“清单”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同时,美国政府还大力阻挠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此来防范所谓的“技术转移”。二是阻断中国企业与关键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包括设备和软件等,以此来打压中国企业的发展,对华为、中兴的打压即是与此有关。三是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污名化,通过炒作隐私权、人权和国家安全等话题来阻碍中国先进的数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做法真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贝特曼(Jon Bateman)在其《中美技术“脱钩”:战略与政策框架》(U.S.-China Technological “Decoupling”:A Strategy and Policy Framework)报告中提出,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脱钩”上缺乏清晰的战略,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从现有的政策及其成效来看,美国推动的“科技脱钩”不仅效果一般,而且确实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导致了大量与政策意图本身无关的溢出问题,例如全球供应链的割裂、技术生态的极化,以及国家安全的泛化等。

此外,美国本土的利益集团也分裂为两派,一方面以自身利益绑架国家政策,催促美国国会和政府对华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科技企业因为美国政府的政策影响而丢掉了中国市场,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

科技“脱钩”效果之所以不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低估了全球科技生态体系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为“切断”美国与某一家企业或来自某一个国家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美国国土安全部前官员丹尼尔·戈尔斯藤(Daniel Gerstein)在6月16日的新兴技术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表示,出口管制本身在阻止美国的对手获得技术和部件方面,历来证明不是很有效。即使是制裁手段,取得的效果也不是非常好。

二是“脱钩”政策只对华为、中兴、大疆等明星企业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对中美经贸关系全局影响不大。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到加征关税、科技“脱钩”的影响,中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数据依旧还在增长。2021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近三成,达到755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在直接投资方面,美国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头寸净流出3.90亿美元,同比增长69.5%。

三是美国国内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美国的制裁措施是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的,原来属于美国企业的市场分别由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中国国内企业所取代。例如,在美国的严厉打击下,2021年中国国内的芯片企业的销售额依旧取得了18%的增长。彭博社数据显示,在过去四个季度中,每个季度里世界上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行业公司有19家来自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政策界、产业界在对华科技“脱钩”问题上的分裂。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科技“脱钩”可以说是一个政策受益小、负面影响大的政策并不能维护美国的科技主导权,也不利于国家安全、经济繁荣等。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美国应当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方面,而不是以恶性竞争的方式来推进“去中国化”进程。因此,中美双方应当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强对话,管控分歧,避免因政策误判给双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双方还应当划定在新兴技术领域开展竞争的底线,避免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

一是要应当严格限定“国家安全”的范畴,过度的国家安全思维只是会让更多的利益集团得利,受伤的却是国家的整体利益。双方应当就国家安全问题开展务实对话,管控国家安全无限扩大的趋势。放任这一趋势不断扩大将会导致非理性决策的产生,甚至导致难以管控的危机出现。

二是科技竞争不应当以破坏全球科技生态为代价。科技进步事关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饥饿、疾病等问题的关键,如果因为美国对华的打压而破坏全球的科技生态体系,将会间接造成大面积的人道主义灾难。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