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现代院:2022年科技与网络领域的“变”与“势”
发表时间:2022-01-28 20:23 来源:国际网
种种现实表明,2022年大国间围绕科技展开的竞争与博弈将持续,其阶段性的博弈目标与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安全与力量格局。而在此态势下,多年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国际安全与稳定、乃至大国关系的传统观念与认知正在前所未有地受到挑战。技术与政治的迭加与共振重塑的不仅是现实,更是国际社会各方对于未来国际环境的预期,而这些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决定着信任是否继续缺失,安全是否继续陷入困境,发展是否继续面临阻碍。

前言

2022年将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且不论全球疫情能否不再反复,出现拐点,单是在科技与网络领域,就有诸多值得深入观察的动向与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势头能否后续强劲?中美科技竞争态势会如何影响战略相持?全球产业链重塑会朝着哪个方向推进?技术与政治双重因素重塑下的网络安全会呈现怎样的生态等等。特别是面临诸多不确定,国际社会各方对于未来又会有怎样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又会给原本不确定的现实带来怎样的“复杂”影响?以上种种都难有确定答案,需要持续深入的观察。

鉴于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课题组,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的视角,结合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科技与网络领域的“变”与“势”进行一些前瞻性思考与探析。

壹、“链接”——全球生产网络与关系的重构

2021年,全球“断链”对各国政府、企业与百姓带来冲击。所有市场主体,及其利益相关方都经受着供应链紊乱的苦熬。在科技与网络领域,“断链”表现在涉及全球网络和产业支撑的芯片“恐慌”和锂电“紧张”等层面。而这样的断裂和紊乱又突出地表现在汽车产业。芯片短缺先是使车企压量限产,而后牵一发动全身,随产业链一路扩散、蔓延。美欧日独立构建芯片全产业链、实现供应近地化甚至本地化的企图终究“远水难解近渴”。即便全球供应紊乱在2021年见顶,但“断链”后遗症仍将在2022年及其后更长时间内不可避免,并以各种变体出现,延续紊乱的状态。

可以预见,由电池短缺引发的紊乱亦复如是。这是因为,芯片和电池“断链”是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外部冲击,以及全球化变革这一内部调整相互碰撞的表象。这些背后深层因素的相互激荡,“断链”的继发性风险或仍在“路上”。

危中寻机,“断链”的另一面恰恰是“再链接”。新冠疫情、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和全球化变革正重塑世界生产生活方式。新冠疫情阻碍面对面交流,却给予远程视频会议足够的应用场景。国际旅行难度增加,数据跨境流动则部分替代了其在全球流动中的“生态位”。“数字游民”“近地办公”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亮色。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既是技术与产业社群的集体焦虑,也是对新型社会形态可能的一种期盼。这或在预示,人类作为地球这一复杂适应性系统中的元素,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将会得到适应,进而产生新的“涌现”——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深远变革。

置于这样的背景下,芯片“恐慌”、锂电“紧张”则可看作是迎接这一重大变革的“产痛”。由于芯片、电池映射出的是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和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与调整,那些与科技和网络有关的地缘政治博弈、价值观分歧将成阵痛延续的根源。2022,“断链”与“再链接”两股力量的角力之下,未来全球产业链应该不会仅仅是简单地“单链”或“双链”,而会呈现一种全新的、更加复杂的“链接”态势。

贰、“流动”——数字空间中的“理想”与“现实”

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数据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产,被视为“21世纪的石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1年数字经济报告》,在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互联网宽带提高了35%,是2013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22年全球数据流动将进一步加剧,预估2022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含国内和国际)将超过截至2016年的互联网流量总和。在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的流动不仅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字时代的“新常态”。

近年来实践表明,这种“流动”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安全关切与地缘政治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将数据流动视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一方面通过推动所谓“自由流动”和“长臂管辖”,利用技术与产业优势不断攫取全球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领域打压所谓“竞争对手”,将数据跨境流动及数字技术问题意识形态化,构建以小多边模式为特点的“小圈子”,极力拉拢印太盟友、意图争取中等收入国家,实施堵华、遏华。

这种数据争夺给各国带来更加深重的安全忧虑与战略恐慌,2022年可能会看到各国对数据流出的限制进一步加强,主要国家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监管力度将继续加大。一直以来主张数据自由流动的美国国内对个人隐私保护水平全面立法呼声越来越高,欧盟对跨境数据传输限制性立法虽已相对完善,但监管执行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仍未达到足够共识,且各国治理模式分歧尚未消解,主要大国间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各国数字治理“赤字”频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治理机制受到掣肘。这些问题很可能使得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另一面凸显,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对我国而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在不断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平衡数据跨境流动中的发展利益与安全风险将是2022年的重大课题。

叁、“融合”——新一轮科技变局的应有之义

科技、网络领域是创新前沿,孕育了新兴技术向传统领域渗透、新兴技术间交叉演进、新兴技术发展由伦理规范三类“融合”现象。如2021年,美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欧盟《2030数字指南针:欧洲数字十年之路》等法案和战略文件在数字基础设施等“融合”关键环节空前用力,还发布“科技设计、研发、治理、使用原则”等联合声明,争夺科技与伦理融合的主导权,全球企业也纷纷投身“元宇宙”等伦理驱动的科技业态,寻求把握三类“融合”先机,在新一轮科技变局中掌握主动。

一是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三次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成为传统产业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的主要标志。2021年10月,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调查显示,全球各行业企业均将加快采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制造、金融、医疗、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二是新兴技术相互融合催生新业态。数据隐私、先进制造等与云计算、生命科学等技术交叉融合,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各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英国咨询公司德勤称,欧洲制造业联盟Catena-X正将差分隐私等数据保护技术与GAIA-X等云计算技术整合,形成兼顾数据隐私和流动的数据市场新形态。英国媒体《经济学人》称,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与生物医疗技术结合,将为患者器官再造提供新路径。

三是新兴技术与社会伦理的融合发展。算法决策、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正在克服安全隐患、种族歧视等问题,向符合社会伦理的方向发展。英国媒体《金融时报》称,“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方向的发展逻辑之一就是在虚拟空间中提供公平的工作、生活环境,增进人类福祉。

2022年,这些融合的趋势将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大数字经济转型任务,带动新兴技术产业集群构建与传统产业供应链重塑,形成与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一轮科技硬实力竞争的重点内容,科技与伦理融合发展也带来全球科技软实力格局调整机遇。

肆、“净零”——绿色创新与规则的竞赛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应用领域中,“绿色”是当仁不让的主题词。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最关键的驱动力是加速绿色创新转型,绿色创新能力与进程直接决定着国家适应气候危机的韧性和动力,更决定着塑造净零经济创新模式的优势。

一方面,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主导权争夺加剧。2022年,大容量储能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绿色工业装备、清洁煤炭发电技术、高转化率光伏科技、新一代可控核聚变、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将孕育新突破。为增强在绿色能源创新领域的优势,美国已和盟友制定了“七国集团研发协议”以应对中国在清洁能源创新领域竞争,美国在《重建美好框架》下大力投资发展清洁能源,将联合推进“净零世界倡议”加速转向净零、有弹性和包容性能源系统。为遏制中国清洁能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美国继续以“人权”“国企补贴”等标签抹黑打压中国新能源企业和产品,并加大力度对华实施科技封锁,拉拢盟友实施多边出口管制,试图阻碍中国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如果美国不能领导全球可再生能源革命,将输掉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也将失去反映美国利益与价值观塑造世界的机会”。

另一方面,大国围绕“绿色规则”博弈将继续升级。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的全球共识下,全球社会经济范围面临深刻绿色转型和规则重塑,2022年在清洁技术产业规则、全球贸易规则、绿色交通产业规则、绿色基础设施标准等国际规则竞争烈度持续上升。美国和欧盟国家以“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特别设立的“气候和清洁技术工作组”为机制,在第三国合作、研究和创新中制定计算全球贸易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美国推行“重建美好世界”(B3W)倡议将强化印太战略,推动制定“绿色”基础设施标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将面临B3W和“蓝点网络计划”所谓“绿色高标准”规则对冲,可能引发项目所在国家对“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与推进的不确定风险。

伍、“联盟”——数字秩序构建中的力量组合

2022年,美西方主导的技术联盟体系不仅向高技术领域渗透,跨大西洋数字伙伴关系与印太技术联盟在加速构建中双向联动,打造具有共同防御协议的战略联盟。通过技术联盟体系,美国试图抢先锁定新兴技术规则体系,确立基于技术政治战略的新科技霸权体系。

一方面,跨大西洋与印太地区的技术联盟加强联动。为压制中俄等国在5G、AI、先进制造及数字金融领域的国际标准,2022年欧美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将在十大工作组轨道上增强基于“民主价值观”的伙伴关系,加强多边出口管控、投资审查、供应链安全等机制。为在印太地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投资和标准制定,以替代中国的技术基础设施并塑造印太地区的数字秩序,美日印澳四国将在2022年在Quad框架下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小组、清洁氢合作伙伴关系、技术标准联络组、半导体供应链计划、高级网络小组等以加强印太地区技术政策协调。2022年美国还将加大对东盟地区的战略介入,推动东盟数字连接和网络安全伙伴关系(DCCP)、积极制定印太地区数字贸易规则,以扩大其经济政治影响力并联合盟友共同对抗中国。总体上,TTC与T-12、D10、GPAI、“巴黎统筹委员会”、DCCP等相互组合构建起美西方技术联盟体系版图。

另一方面,联盟下的技术规则塑造数字秩序。西方国家以技术联盟为基础,试图在新兴技术设计、开发、治理和使用等方面嵌入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将科技供应链中打上不同政治标签来划分“安全信任等级”,构建起“可信”标准下的技术生态体系。2022年,一些西方国家将制定地区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推进G7数字贸易协议打造数字生态系统和供应链,联合推出新的半导体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印太战略人工智能军事部署和推行智慧城市安全标准,制定为替代中国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技术投资标准。数字空间规则竞争加大“数字战争”风险。

陆、“重塑”——技术与政治迭加的必然结果

进入21世纪以来,在ICT革命主导下,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出现集群性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视觉技术革命、3D革命、算力革命、人工智能革命、生命科学革命及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革命。这些技术在未来会促使全球科技革命将进入叠加爆炸的历史新阶段。但这场“爆炸”绝非是“纯技术”的,科技革命从来就与地缘政治如影随形,技术与政治正在前所未有的共同重塑现实世界的运转与秩序。

一方面,技术与应用的更迭,带来全球性安全新风险。从技术与应用本身而言,技术的变革即随着新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不断加速,将极大重塑安全风险,带来一系列新的系统性风险和挑战。比如5G商用的迅速普及使得宽带网速足以支撑物联网场景下的“物物互联”与“人物互联”,接入互联网的用户与设备数量将以前所未有速度迅猛增长。与此同时,数据亦将呈几何级增长,这些数据不仅事关个人隐私、公民权利与国家安全,更是“生产要素”,关乎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系列涉及安全保护与流动共享的“平衡性”难题。早在2021年,WEF就曾发布题为《2021年全球技术治理报告——在疫情时代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具体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出行和无人机新兴与关键应用领域带来的安全挑战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基于数字技术的安全问题在国家与国际安全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展开的地缘政治竞争,将使国际力量格局出现新变数。各国深谙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国家实力固然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但无一不是建立在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基础之上。而鉴于ICT技术与应用的特性,不断更新与突破的技术与应用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可能性,一旦相关国家在前沿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就会对国际既有力量格局带来极大冲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就曾发布《超越技术:发展中国家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应用新技术上具有后发优势,尤其是中国正借此超越美国,并在世界上扩展其影响力。因此,可以预见,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还是赶超甚至是遏制竞争对手的考虑,美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展开竞争的热度与烈度会只增不减,相应措施手段更加多样。

小结

种种现实表明,2022年大国间围绕科技展开的竞争与博弈将持续,其阶段性的博弈目标与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安全与力量格局。而在此态势下,多年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国际安全与稳定、乃至大国关系的传统观念与认知正在前所未有地受到挑战。技术与政治的迭加与共振重塑的不仅是现实,更是国际社会各方对于未来国际环境的预期,而这些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决定着信任是否继续缺失,安全是否继续陷入困境,发展是否继续面临阻碍。

但中国的态度与选择是明确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演讲时所言:“任何执意打造‘小院高墙’、‘平行体系’的行径,任何热衷于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分裂世界的行径,任何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其他国家经济科技发展进行遏制的行径,任何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的行径,都严重削弱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努力。”2022年,我们将继续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的视角,关注并审视以上种种。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课题组,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