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魏国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对通胀的影响有限
发表时间:2021-05-14 16:09 来源:国际网
鉴于短期特殊供需关系、流动性和投资炒作,是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因。消费品与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关性已经很弱,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上升。而且由于经济活动仍处于恢复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快速传导至消费端。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限,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升级。作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的通胀压力会变大吗?短期特殊供需关系、流动性和投资炒作,是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因。消费品与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关性已经很弱,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上升。由于经济活动仍处于恢复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快速传导至消费端。在过去20年里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率都在低位,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上涨会引发担忧,但不会深度影响通胀预期。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限,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胀担忧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引发全球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20年4月至今年3月期间,全部商品指数上涨68%,其中能源涨170%,非能源涨33%。布伦特原油价格去年4月份的触底价格为16美元/桶,在今年3月份曾突破71美元/桶,5月上旬已稳定在67美元/桶左右。伦敦金属交易所指标期铜最近触及每吨10747美元的价位,超过2011年2月的最高纪录,今年迄今涨幅为37%。铁矿石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吨200美元,较2020年内最低点上涨超过100%。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指出,4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0.8%,环比上涨1.7%,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1个月上涨,达到2014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大宗商品价格快涨,加之美欧日等国央行投放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规模,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升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市场对美国通胀的预期升温,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升至5月上旬的1.6%左右,预计美国4月份CPI同比涨幅超过3%,这将是201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土耳其、巴西、俄罗斯4月份CPI分别同比上涨17.14%、6.76%、5%,这些国家央行已收紧前期宽松政策。

作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物价水平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生产资料市场已面临价格上涨压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相比4月中旬,4月下旬在50种重要生产资料中,34种价格上涨。4月份PPI同比上涨6.8%,为2017年10月以来最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了中下游甚至消费品,热卷、螺纹期货合约接连创下新高,平板电视、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女性护理用品价格上涨也引发了关注。通货膨胀真的要来了吗?回答这个之前,需要先看看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供需关系、流动性和投机炒作是大宗商品涨价主因

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大国实体经济复苏,原材料需求加快增长,但部分国家大宗商品供给仍然受限,特殊的短期供需关系推高了价格。迄今为止全世界总共注射了4.5亿剂疫苗,全球接种率达到16.6%,中国、美国、英国的接种率分别达到22.5%、77.7%、79.4%。在美国大规模基建计划等刺激措施的推动下,建筑业和制造业率先复苏,全球能源脱碳转型也同步进行,对铜、铝、铁矿石等金属的需求快速增加。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给来源。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反复出现制约供给。疫情暴发以来多国限制粮食出口,4月下旬以来美国中西部遭遇大旱,巴西也遭遇旱灾,引发大豆、玉米期货价格上涨,国际货运集装箱资源依然紧缺。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等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及通胀预期推波助澜。美国连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2021年3月美国通过1.9万亿美元纾困刺激法案,拜登政府3月31日宣布推出一项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不仅包含传统基建,还包括绿色基建,也涉及振兴制造业、加强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支出。这些计划短期内难以通过增税来实施,超发货币必然带来美元流动性泛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超发加剧了全球通胀预期,市场将形成“与其坐等未来价格持续上涨,不如当即购买”的自我实现机制,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大宗商品的题材故事更加多元、更加复杂,投机炒作的持续时间更长。疫情反复与极端天气、航运受阻等因素交织,相关炒作推动农产品期货上涨。碳中和概念下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快速增长的叙事,推动LME铜价持续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率的关联度已经很弱

消费品与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关性已经很弱,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上升。消费者不直接购买大宗商品,而是购买消费品,现在消费品价格主要源自数据、技术、工艺、品牌、设计和品牌等,大宗商品在制造成本、零售价格中的占比已经很低,比如铁矿石对新型汽车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据铜、原油、铁矿石价格变动,来预测消费品价格乃至整体价格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已经不适用。因此,对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我们更应该关注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不必过度担忧通胀率上升。

经济活动仍处于恢复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快速传导至消费端。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经济繁荣期,企业可以给商品提价而不损失客户,但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企业不愿意提高商品价格或者工资,而是选择吸收部分或者全部原材料价格上涨,并竭尽所能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稳定的产品。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猛涨,但CPI却比较稳定。制造商已经熟练掌握如何避免大宗商品价格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一些头部企业通过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在原材料价格猛涨时保持产品价格稳定。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下游产品市场竞争充分,厂商不会也不能因为暂时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提价,这延缓了原材料价格向消费品的传递。

想过去20年里,无论经济好坏,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率都在低位,人们已经习惯于低通胀,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上涨会引发担忧,但不会深度影响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会涨价,这种预期早已形成,企业和消费者已有所准备,不存在突如其来的涨价导致发通胀恐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处于低位,但通胀率也出奇地处于低位,各国央行虽然极尽各种宽松手段,但没有像预想那样有能力适度提高通胀率,消费端的通货膨胀已经消失多年,很难突然形成较强的通胀预期。中国消费品价格的波动性会增加,但整体水平将保持在低位。通胀预期即使有,也是微弱的和暂时的。

中国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限,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国内政策应对方案比较充分,加强了原材料等市场调节,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行为,防范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能够发挥一定的对冲作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汇储备丰富,近期人民币升值有限,市场回旋余地大,物价水平抗冲击能力较强。粮食可以完全自给,果蔬价格稳中有降,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服务业价格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深圳、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严打经营贷、消费贷入楼市,整体看来通胀压力较小。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国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