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马涛:“去中国化”终将行不通
发表时间:2020-09-27 17:08 来源:国际网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去中国化”和“与中国脱钩”的逻辑行不通。即使一些国家为遏制中国发展付诸了实践,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之下,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也极为有限。但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以及一些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行为,中国经济需练好“内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世界上出现了不少“去中国化”的声音和事件。在社交媒体领域,美国处心积虑地对中国产品加以限制,其抵制中国社交软件TikTok的行为不仅在美国产生影响,在印度等国家也引起了连锁的消极反应。印度要求“抵制中国制造”的呼声甚嚣尘上,认为TikTok等中国应用软件直接威胁了其国家安全,号召国民禁用,甚至还鼓动印度民众抵制中国产品,以“去中国化”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在实体经济方面,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新冠疫情为借口,试图通过在经济和科技上与中国“脱钩”,对中国实施孤立主义,进而对中国经济进行打压。近期,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三国在重要工业和经济领域正酝酿建立一个“日澳印供应链联盟”,以抗衡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去中国化”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尽管近些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但是“去中国化”的逻辑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规律,“去中国化”的实践也违背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切身利益。尤其对中美而言,两国之间的互动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推动力。“去中国化”必然意味着“去全球化”,这违背了人类发展的正常轨迹。美国不得不在“去全球化”过程中进行战略调整,包括调整二战以来其精心构建的国际秩序,这对美国经济将构成风险。大量学者的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关税和贸易摩擦的增加,金融全球化也会相应减少,这不仅意味着跨国企业利润和股市财富将急剧下降,也可能意味着外国对于美国债券的需求将大幅减少。

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依托全球价值链推动经济的繁荣增长。各经济体发挥着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经济关联。当然,这种经济格局也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即供应链上的外围国家对核心国家存在着高度依赖性。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比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美国要使两国“脱钩”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中国被排挤出全球供应链,美国消费者需要准备为一条所谓安全且多样的供应链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一结果特朗普政府恐怕不会不清楚,其有意而为之的目的就是要不计代价地“去中国化”。

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科学技术的紧密“挂钩”,特别在教育领域,中美科技合作还表现在中美高校学者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撰写论文的合作。2003年,中美学者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合作撰写的论文数量仅有5406篇,到了2016年,这个数量增加到43968篇,增长幅度为713.3%,高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撰写论文的增长幅度。2016年,中美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论文合作数量占美国合作撰写论文总数量的近23%,占中国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合作撰写论文总数量的约46%。这充分说明,中美之间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之间的学术合作发展迅速,对双方的科技发展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些国家试图“去中国化”,还可能会导致持续的“对抗化”,这种对抗化会反作用于这些国家,使其陷入被动局面。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通过不断“退群”,以退为进,试图建立新的国际规则,以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自己也深受其害。

与中国技术“脱钩”难以实现

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去中国化”和“与中国脱钩”的逻辑行不通,上述行为将很难得以实现。即使一些国家为遏制中国发展付诸了实践,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之下,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技术进步,而各国技术进步又是适应全球化趋势和更好参与价值链生产的必要条件。各国在合作发展中获得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欲以技术“脱钩”来遏制别国发展也将使自身寸步难行。核心技术是国家间博弈的焦点,在全球化生产深入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本身也是开放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垄断称雄。在中美两国技术“挂钩”与“脱钩”问题上,技术只是一个载体。实际上,中美两国技术不可能做到完全“脱钩”,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任何产品都包含多个国家贡献的技术。即使美国跨国公司把企业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也并不代表产业链从中国转移,更不能说明完全实现了与中国技术“脱钩”。

中美技术“脱钩”不仅会阻碍中国科技发展,也会延滞美国自身的科技发展速度。首先,“脱钩”策略势必会影响两国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对两国都是极大的损害;其次,全球化下一国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各国共享的,遏制其他国家科技发展也势必影响本国的福祉;最后,国家间科技相互赶超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发展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而不是把对方从“巨人肩膀”上拉下来。

而且,“去中国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会极其有限。印度在抵制中国手机软件(APP)等产品几个月后开始醒悟,认为印度无法与中国“脱钩”,至少现在印度还没有实力承担“去中国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实施抵制行动只能损害其自身利益。印度相关民调显示,大部分印度人认为“印度不可能与中国脱钩”,有4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美日等国家企图利用政府补贴使其在华的跨国企业回迁,殊不知企业的对外投资经营主要是由市场条件决定的,政治意图很难左右企业的布局与发展。如果某些国家刻意对中国经济进行打压和孤立,则必定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重后果,遭受打击和损失的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所有参与者。

中国的应对之策

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以及一些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行为,中国经济需要练好“内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依靠内部市场活力挖掘、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改革力度,在数字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锐意改革,以应对“被脱钩”带来的各种挑战。

面对某些国家试图实施“去中国化”的狭隘行为,中国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经济的韧性,降低所在供应链的脆弱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很多产业供应链上处于“中枢”位置,中国的作用与实力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供应链上无法被别国替代,这也就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降低了在供应链上的脆弱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些产业链上,我国还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存在着被其他国家赶超或者替代的风险,特别是产业供应链还受到了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在产业链上扩大核心技术的投资,提升产业链地位,以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