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日本 > 正文
张望:后安倍时代鹰鸽之分的迷思
发表时间:2020-09-14 19:00 来源:国际网
把日本首相区分为鹰派鸽派,认为鹰派首相上台不利中日关系,鸽派首相上台有利中日友好,是对日认识的误区。我们需掌握日本对华外交的规律,重点观察未来首相所面对的国内或党内政治形势:内政虚弱的首相往往对外强硬,而内政稳固的首相则有回旋空间对中国让步。以此来看,分析下任日本首相的国内/党内政治态势及其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中美日关系的认识,才是重中之重。

8月28日,执政长达7年之久的安倍晋三突然辞去日本首相。一时之间,媒体开始集中分析后安倍时代自民党内各个候选人的历史观和对华观,其中似乎潜藏着一条逻辑:即对华相对友好的候选人(如前干事长石破茂)当选有利中日关系,对华态度强硬的候选人(如防卫大臣河野太郎)恐怕不利于中日友好。然而,这样的分析方式是否恰当?

2012年,安倍晋三二度出任首相。这位自民党内货真价实的鹰派,上任伊始曾引起中国舆论的警惕,恐其继续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煽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然而,正是这位被视为危险的政治家,在任期间中止参拜靖国神社,并实现了中断已久的中日首脑会谈。安倍晋三的案例,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即日本首相个人的历史观和中国观应否成为观察日本对华外交趋势的决定性指标?

一、“鹰派”首相往往对中国让步

安倍辞职之后,不少相关分析习惯将几位日本首相候选人区分为鹰派和鸽派,或是亲中派和反中派,然而其区分标准并不明确。定义鹰派,如果说以参拜靖国神社为标准,那促成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的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也应算是鹰派。据前日本遗族会会长板恒正(甲级战犯板恒征四郎的次子)在《靖国公式参拜的总结》(展转社,2000年)一书中披露,基于和遗族会在1991年的选举约定,宫泽在1993年4月曾秘密参拜靖国神社。但这样的分类客观吗?中日关系的现实政治,远远比想象中要来的复杂。

其次,历史经验证明,被标签为“鹰派”的日本首相的对华政策未必趋向强硬。再以靖国问题为例,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和安倍晋三在出任首相前都是参拜靖国神社的死硬派。中曾根在70年代曾积极推动国家护持靖国神社的立法活动;桥本在90年代曾出任日本遗族会会长,推动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在2007年出任首相前亦曾多次在靖国问题上指责中国干涉日本内政。然而,三位日本首相面对北京压力最后都妥协了。

对于“鹰派”首相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常有意见认为这是日方出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和进步力量反对的结果。然而,史料显示,日本首相的行为周密理性,参拜靖国与否都是出于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的精密计算:

中曾根前首相的让步,据他自己回忆,是出于当时冷战时期日本联华抗苏的大战略;桥本的退让,和维护包括社民党在内的执政联盟的稳定和1996年国会选举有关。至于安倍在2006年的妥协,据日本政治记者清水真人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09年)一书引述前官房副长官下村博文称,是2007年参议院的选举策略。据称,当年安倍原来的目标是要连任首相两期,执政六年。2006年安倍上任初期决定暂不参拜靖国,是希望利用访华外交成果争取党内及民间反对参拜的势力。所谓维护日中友好,不过是安倍的政治烟雾。2007年卸任首相后,安倍年年隆重参拜靖国神社。

二、需关注未来首相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认知

把日本首相区分为鹰派鸽派,一厢情愿地认为鹰派首相上台不利中日关系,鸽派首相上台有利中日友好,是中国舆论对日认识的重大误区。

在微观层面,我们需要掌握日本对华外交的规律,重点观察首相候选人/未来的首相所面对的国内或党内政治形势。内政虚弱的首相往往会对外强硬,例如2001至2004年被党内桥本派围剿的小泉纯一郎;而内政稳固的首相则有回旋空间对中国让步,例如2014年以后的安倍内阁。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在目前的阶段观察自民党各大候选人的历史观和对华观是远远不足的。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后,在微观层面系统性地分析下任日本首相的国内/党内政治态势及其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中美日关系的认识,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本文原载于2020年9月作者在香港《明报》国际版的个人专栏《日本内望》,文章转自“海外看世界”)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