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张茉楠:日韩贸易争端冲击亚洲区域经济整合
发表时间:2019-08-07 18:31 来源:国际网
未来全球国家竞争将是价值链上的竞争。伴随着价值链竞争,全球贸易摩擦与冲突也不断升级。亚太价值链(尤其是东亚价值链)是全球贸易循环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也是全球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和日韩贸易争端正在对亚洲价值链产生结构性破坏,不仅可能导致亚洲价值链收缩、贸易增长停滞,也将对包括RCEP、中日韩FTA等在内的区域经济整合产生长期深远影响。

日韩贸易争端背后的半导体之争

贸易摩擦在全球上演,日本首次将韩国从“白色国家”清单中删除,以及韩国将把日本从其白名单中剔除。韩国将导致日韩贸易争端进入新高度。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历史原因的“旧恨”,但本质上是为了争夺高科技主导权的大国博弈与竞争。

全球产业5G通信、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AI)是当前全球高科技竞争的三大主战场,也是包括世界主要大国在高科技领域竞争的主战场。5G通信、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AI)代表了全球高科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三个方向,谁能够在这三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占得先机,谁就将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拥有主动权和主导地位,各国在这三大高科技领域竞争的结果不仅决定着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更决定着在全球经贸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战略地位。

今年7月1日,日本宣布加强对韩半导体出口的管制,要求对氟化聚酰亚胺、光刻胶(Resist)和蚀刻气体(氟化氢)三个产品进行单独许可和审查,具体分两步走,并从安全保障上的友好国家“白名单”中剔除韩国。所谓的“白名单”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27个国家。2004年,日本将韩国列入“白名单国家”。在从日本出口之际,如果出口目的地是被列入名单的国家,出口企业能享受手续简化等优惠措施,而此次韩国将成为首个被剔除的国家。如果韩国不在白名单之内,有可能转用于军事的产品在出口时就需要得到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批准,电子零部件、精密零部件、机床等都属于管制对象。

日韩在贸易争端中处于“不对称”地位。两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十一大经济体的关系面临失控风险。日韩贸易争端表面上是日本为了报复韩国不断向日本讨要战时劳工赔偿,但实质是刻意打压韩国的面板及存储产业。

日本制裁韩国选择得非常“精准”,将高纯度氟化氢、氟聚酰亚胺、以及光刻胶对韩国限制输出,氟聚酰亚胺是电视和手机面板要用,光刻胶和氟化氢是制造可折叠屏幕的材料。日本占全球氟聚酰亚胺和光光刻胶总产量的90%,且全球半导体企业70%的氟化氢需从日本进口。鉴于这三种材料都不易存储,韩国三星电子、LG和SK等厂商一直高度依赖日本进口,三项原材料只有1-3个月库存,一旦断供,韩国半导体产业根本无力抵抗。

对于韩国而言,半导体产业是韩国出口的支柱产业。2019年第一季度,韩国半导体出口额为231.99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7.5%,排名第一,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机械产业9.7%的比例。近两三年半导体产业的景气,是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韩国贸易协会公布的1-5月半导体材料进口数据,三款原材料的对日进口金额为1660亿韩元。从韩国进口比重来看,光刻胶、氟化聚酰亚胺各占91.9%和93.7%,虽然对日本依赖程度高,但金额并不算太高,也就是说,日本遭受的损失相对有限。然而,韩国原材料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制造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光刻胶短缺就是三星电子目前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三星电子完全由日本进口该材料。

而反观日本,自持其牢牢地掌控着上游重要原材料等的供应目前并没有松动迹象。半导体生产工艺主要分为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在后两个环节中,就需要关键设备和材料,他们也是保障芯片顺利生产的上游基石。而日本的硬核能力就是在上游的原材料和硬件设备上,众多技术门槛非常高,尤其是材料方面,不少日本企业的产品不可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断供,韩国半导体即使有第二供应商,依旧被扼住喉咙。据ICInsights数据,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值约4700亿美金。由此可得,半导体材料约为总产值的11%,设备约为12%。两者相加为23%,占半导体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从日本出口比重来看,光刻胶在日本出口各地占比数据中,对美国(占21.8%)出口量最多,其次是中国台湾(17.9%)、中国(16.7%),之后才是韩国(11.6%)。在氟化聚酰亚胺上,韩国出口占比为22.5%,为第二大进口国。

除此之外,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37%的市场份额。无论是电子束描画设备、涂布/显影设备、清洗设备、氧化炉、减压CVD设备等重要前端设备,还是以划片机为代表的重要后道封装设备,以及以探针器为代表的重要测试设备环节,日本企业都具备非常强劲的竞争力。

日韩贸易战可能对本已放缓的全球半导体产业进一步“雪上加霜”。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全球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16.8%,环比微增0.3%,至982亿美元。其中,6月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16.8%,环比下降0.9%,至327亿美元。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芯片销售就呈现出同比下滑态势。

亚洲价值链中的中日韩“三角”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日韩从中国进口的资本品也不断增加,这样中日韩之间制造业的垂直分工开始下降,水平分工不断上升。水平分工进一步导致生产工序分工和中间品贸易增加。随着中日韩之间价值链日益复杂化,三国间贸易额也大规模增长。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贸易的两倍,而且远远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EU)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亚太价值链(尤其是东亚价值链)是全球贸易循环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也是全球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亚洲区内贸易额中60——65%为中间产品贸易——在东亚国际产业链中,日本、韩国等将中国作为生产链的终端,中国则需要从东亚较发达经济体进口半成品和高技术零部件,同时从东盟进口能源矿产等大宗品,然后将制成品销往欧美发达国家。

本世纪以来,亚太内部的贸易依存度与一体化进程不断上升。根据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9年度报告》数据,2017年,亚洲经济整体上对自身的依存度也有所提升,从2016年的50.74%上升至54.2%,为2004年以来最高。整体而言,区域各经济体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在同步上升,而中国对日本、韩国两个经济体的依存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下降部分是由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依存度提升,已由2000年的8.5%上升至2017年的13%。从贸易增长的贡献来源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贡献要大于发达经济体。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的需求增长率高达8%,充当着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区域发展优势来看,亚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差异,而不少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又可以形成互补,亚太经济体可以通过彼此市场的进一步对接,扩大需求规模,利用垂直专业化机制实现差异化竞争和专业化发展,从而为构筑完整的价值链接创造条件,正在改变“南-南”、“南-北”贸易的传统方式,形成更为紧密的价值链贸易合作方式。

亚洲区域经济整合恐遭遇冲击

当前,日韩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也给RCEP、中日韩自贸区等亚洲区域经济整合带来不确定性的阴影。

第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于2012年由东盟发起,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RCEP涵盖全球约35亿的人口,GDP将达约2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32.2%,还将占有29.1%的全球贸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资,是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经过27轮谈判,RCEP接近最后达成。其中有关在市场准入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已结束,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参与的RCEP谈判正处于谈判完成前临门一脚的阶段。

在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区域国家希望在年内结束谈判,借此抵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若今年结束RCEP谈判,一个涵盖东协10国、中日韩三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共16国的区域多边FTA将成型。届时将囊括全球人口的48.7%、全球产出的31.6%、全球贸易额的28.5%,以及吸引全球五分之一的FDI,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FTA。根据RCEP协定大纲,谈判议题设定有:货品贸易、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业、自然人移动、投资、智慧财产权、电子商务、竞争、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经济和技术合作、争端解决、原产地规则、关务程序与贸易便捷化等共18个领域。

回顾以往,从关贸总协定(GATT)迈入WTO,再到之后的各种FTA,长期来欧美已开发国家掌握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并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发展节奏格格不入,甚至利用既有的贸易规则体系对新兴经济体进行“围追堵截”。就全球贸易格局看,构建全球贸易的新版图,进而实现东西方贸易格局的新转变。RCEP包含了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印和东盟等经济体,未来的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从而将西方主导的贸易格局转变为由新兴经济体主导的崭新格局。然而,日韩矛盾升级让这个覆盖人口最多国家的自贸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中日韩自贸区

日韩贸易争端不仅对RCEP产生极大的负面冲击,也可能使正在提速的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的达成搁浅。

中日韩自贸区被视为最“难产”的自贸区。自2002年中国提出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设想,日韩予以积极回应,到2012年三国决定启动自贸协定谈判,花费了十年时间。2013年中日韩自贸协定开始第一轮谈判后,也因三国政治关系几经波折。2018年,受中日关系回暖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出现转机,三方同意加速三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由贸易协定”。截至目前,该谈判已进行了十五轮。

从经济规模上看,2018年中日韩经济总量达20.95万亿美元,超过欧盟,接近北美自贸区,比目前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1国的经济总量多约10万亿美元,但经济一体化建设却落后于欧盟和北美,中日韩在经济实力和总量上均具备集结整合条件。

从价值链关联度看,中日韩三国间经贸联系非常紧密,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国是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韩分别是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仅“中韩+中日”两个双边贸易之和即可与“中美贸易总量”相比。中日韩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和积极倡导者,十几年来,中日韩三国各自自贸区的建设已经积累非常多的经验。在当前不断恶化的日韩关系以及升级的贸易争端下,中日韩自贸区也将变得困难重重,或被长期搁置。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文章转自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