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9-06-19 19:50 来源:国际网
尽管中欧双方由于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异,双方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也属正常。但因为中方一贯重视发展中欧关系,双方关系中合作仍是主流。未来我国将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只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求同化异,建设性管控分岐,积极推进务实合作,携手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排除美国的干扰,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将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70年来中欧关系虽有曲折,但总体上取得了稳定健康和长足发展。中欧均已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两大战略力量,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回顾这段历程,中欧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1975年中国与欧盟建交。我国建国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同我国建交。在西欧除瑞士等几个中立国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同我国维持半外交关系外,其他西欧国家追随美国对我国进行孤立和打压。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法国戴高乐将军上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摆脱美国的控制,使西欧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逐步增加。1963年毛主席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力争同西欧国家发展正常关系,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抵制美国对我国的封锁和扼杀。这就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

法国在发展中欧关系中始终扮演了敢为人先的角色。1964年法国戴高乐总统为打破两极格局,谋求大国地位,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开创了新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先河,迈出了多极世界的第一步,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及其他西方大国关系的发展。中意经过多轮谈判于1970年11月宣布正式建交,掀起同我国建交的高潮。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西欧大国等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这次同我国建交高潮中,欧共体曾多方主动寻找同我国接触,最终于1975年5月派代表来京谈判,双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欧共体(欧盟前身),更不同其建交。中国同欧盟建交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法国总统、总理、议长及欧洲媒体一致对正在访法的邓小平表示高度赞赏中方这一具有远见的决策。因此,邓小平在“访法报告”中亲笔写了“我们最近决定同共同市场建立关系的措施是正确的”这句话。在这阶段由于双方在战略上需相互借重,经济互补性很强,所以中欧发展顺利,双方均感到满意。

第二阶段,从1975年建交到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我国调整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借助西欧的投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学习其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的经济。此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增长率高达10%左右。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双方贸易额由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86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这对西欧等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欧经受石油危机后,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增加,极需借重中国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缓解失业问题的压力。所以双方关系发展顺利。

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8年双方关系出现困难。欧共体国家领导人在战略上误判形势,利用“六·四”政治风波对华进行制裁,使中欧关系陷入低谷。对此,中方不但没有改变政策,反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从西欧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及设备,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94年我国的GDP达到4.68万亿元,比10年前7278亿元翻了好几番。欧共体遂于当年宣布取消除军售禁令以外的制裁,中欧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第四阶段,1998年至2013年是中欧关系迅速发展阶段。此时新兴国家群体崛起,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2010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到2014年中国的GDP达到10万亿美元,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中欧力量对比也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欧盟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打击,内外交困。此时欧洲领导人心态矛盾,既担心中国的崛起损害欧洲利益,又怕美国对欧实行单边主义。但是中方不但没有利用欧洲困境落井下石,反而始终支持欧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对欧债危机,中方不仅没有减持欧元,而且给于力所能及的支持。在中方政策的引领下,欧方在发展对华关系上采取主动措施: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同年中欧领导人建立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然而,欧盟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一时难以适应。2006年欧盟发表两份对华文件,提出中国应“承担更多责任”,应“更好保护知识产权”、“更好保护人权”等要求。2010年范龙佩主席曾表示“担心欧盟对外政治影响受新兴力量挤压。基于上述忧虑,欧盟要在世界范围内在对等、互利原则下,以更加坚定的态度维护欧洲的价值观和利益”。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仍然认同中国的发展对欧盟是机遇。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更加强势崛起,美国竭力拉拢欧洲遏制中国的发展,中欧关系面临新机遇和严峻挑战。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贸易协定不对称前所未有”。大变局使欧洲领导人心态矛盾,既想跟随美国阻止中国发展,又怕中美合作损害欧洲利益,加之美国也没放弃对欧洲的打压。当前,欧元区经济低迷,英国如何脱欧至今仍在争论中,欧洲议会选举使法国和英国的疑欧政党成为第一大党,在德国与默克尔结盟的执政党社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惨败,削弱了默克尔执政的基础。在此关健时刻,欧盟的未来发展及由谁来引领都是未定之天。中欧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有利于我国的变化,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此形势下,中国始终坚持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把欧盟看成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未曾把欧盟当成竞争对手,也不干涉其内政。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决定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是中欧关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亊件,这表明中国以实际行动把欧盟当成长期合作伙伴,而不是当为对手。此时欧盟需要与我国加强务实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对我国投资和市场需求增大,以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2015年习主席对英国进行超级国事访问,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习主席成功访英推动形成欧洲三大国竞相对华合作态势。法国总统对华进行第二次国事访问,习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法两国总理实现年内互访,双方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第三方市场合作联合声明;德国总理任内第八次访华,中德启动首轮高级别财经对话及外交安全战略对话。我国同欧洲3大国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使我国在国际体系演变中地位更加主动。欧洲17国加入亚投行,在德、法、英的明确支持下,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我国正式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股东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落实份额改革进程加快。2012年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成功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即16+1合作),至今举办了8次会晤,今年希腊的加入,成为17+1的合作机制。这不仅加强了政治互信,更是契合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各自发展特点和合作需求,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同时也缩短中东欧与其他欧盟国家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欧盟一体化的发展。

中囯欧盟领导人举行第17次会晤,双方同意加快“一带一路”与欧洲投资计划战略对接,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和互联互通平台并落实有关合作项目。双方努力尽快达成一个高水平、全面的投资协定,在条件成熟时,签订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英同意将“一带一路”与英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及“英格兰北部中心”对接。中法企业就英国欣克利角及后续核电项目签署协议。我国还与中东欧7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关于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建设,我国已分别与匈、塞两国签署协议,塞尔维亚段已正式启动。这样,我国实现核电、高铁项目第一次走进欧洲。中欧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英、法、德等国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建立16+1金融公司,中瑞(士)、中德分别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人民币金融工具交易平台。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为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中欧推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国际事务层面,中欧都支持《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原则及普适性,致力于推进国际治理法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欧盟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在加大对我国借重的同时,消极面也有发展。2016年6月2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份标题为“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的对华政策的文件,在强调合作的同时,强调要维护欧方价值观和利益至上,在人权、经贸、钢铁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上表现消极。此外欧盟违背承诺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美国再次拉拢欧洲遏制中国的发展。此时欧方领导人心态十分复杂。既想得到美方与中方谈判中得到既得好处,又担心中美达成协议,损害欧洲利益。今年3月欧盟出台对华政策十点计划,把中国定位为“不仅是欧盟重要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手”。要求“对等开放”,限制中国资本进入欧盟战略性行业,防止高新技术流入中国。对“一带一路”也有微词,同时美国对欧洲也来取了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欧洲也想拉华制美,其态度摇摆不定,这反映了欧洲内部凝聚力下降和对外政策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在此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决定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法国举行了法德和欧盟领导人的多边小峰会。此访达到了预期目的:

首先,意大利不顾美国压力签署了“一带一路”协议,在欧盟大国中取得突破;法德两国领导人都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积极的表态。

第二,通过四方会晤进行战略沟通,增强了政治互信。习近平主席同出席中法举办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马克龙总统、默克尔总理、容克主席举行了四方会晤,围绕多边主义、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深入探讨,达成了进一步共识。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对欧政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保护主义抬头。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进完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他还强调指出,不管中美达成任何协议,都不会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与合作。欧洲三方都主张坚持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马克龙总统指出,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能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发挥重展作用;默克尔总理表示,欧方应加紧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参与“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中欧应该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容克主席说,中欧是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保持对话非常重要,应该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就世贸组织改革等重大国际问题保持协调。

第三,加强务实合作,进一步夯实中欧关系的基础。中法进行了深入交流,突出两国关系互利共嬴的特点。我国同法方签署了27项合作协议,包括购买300架空客飞机在内的商业合同,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同时摩纳哥要第一个建5G网络,同法方进行合作。巨额商业合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欧方对中国的疑虑。

中欧关系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中方一贯重视发展中欧关系,双方关系中合作仍是主流。其主要原因:一是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战略性冲突。保持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二是经济上虽有竞争但互补性仍很强。处在困境的欧洲更需与我国进行发展战略对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促进相互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多年来欧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三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赞成世界多极化,主张用多边主义解决国际重大问题,都主张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和金融制度,借人民币国际化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维护自身安全。四是双方强调文化多样性。主张通过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通过对话建设和谐世界。

当然,由于双方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异,双方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也属正常。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只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求同化异,建设性管控分岐,积极推进务实合作,携手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排除美国的干扰,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将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作者为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法国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