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马晓霖:中美关系20年:从“炸馆事件”到“文明冲突”
发表时间:2019-05-09 18:35 来源:国际网
回望“炸馆事件”20年来的中美关系,中美贸易谈判在曲折反复中即将开始第11轮,贸易摩擦背后的国家竞争才是本质。中美能否迈过这个坎,将决定世界的命运,因为美国依然十分强大和霸道,而中国的实力也已今非昔比。

5月8日,是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20周年纪念日,在那场毫无道理与先兆的袭击中,3名中国同胞遇难,他们分别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20年来,每年5月8日前后都有大量网络文章纪念这个特殊日子,而今年的网文不仅格外多而且格外不同,因为中美关系又到危险的十字路口,更罕见的是,美国鹰派日前竟然将中美博弈上升为“文明冲突”。两件大事,一头一尾,值得我们重温“炸馆事件”前后的中美关系,并探索其中的逻辑与本质。

隔海挂念:“一封没能发出的电报”

“炸馆事件”爆发时,笔者作为新华社派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首任记者,刚刚落户加沙地带一个多月。当时,世界热点是已进入第九个年头的南斯拉夫战争,一场由该国内战引发的北约大规模干涉战争,美国是北约的绝对领导,也自然是这场二战后大规模军事干涉的总指挥和主力军。中国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这场远在天边的战祸会殃及中国同胞并危及中美关系。

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清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及大使官邸遭到美国战略轰炸机精准投掷的5枚激光制导炸弹袭击,尽管其中一枚没有爆炸,但是,其余4枚炸弹不仅摧毁预定目标,还导致前文提到的3位中国记者死难,数十人受伤,受国际法保护的中立国外交机构原本是战乱“安全岛”,不期却成为杀人夺命的死亡陷阱。我的同事邵云环被抬出废墟时已离开人世,他的武官丈夫曹荣飞严重受伤。

邵云环等遇难的噩耗很快通过内部渠道获得证实,并立刻给加沙的中国人带来双重打击,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同胞,邵云环大姐还是我未曾谋面的北外师姐和新华社同事,她还是中国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办事处常毅参赞、潘德琴一秘夫妇的高中、大学同学和密友。于是,挂记曹荣飞、问候亡者家属便成为我们当天最急迫的大事,也就有了我撰写的这篇小特写,而当时,我们不知道曹荣飞暂且被使馆隐瞒夫人罹难的事实。由于当时中央和新华社还没有出台报道政策,这篇短稿没有被新华社作为通稿发布,只发了地方晚报专线并被北京晚报等采用(http://dailynews.sina.com.cn1999年5月10日18:11北京晚报)。其实,它应该算中文媒体中关于这一悲剧最早的一篇特写,也是对3位烈士最早的纪念文字。

当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到了地中海东南角的加沙地带,悲痛的气氛顿时笼罩在在此工作的11位中国人的脸上。处在这悲痛漩涡中心的便是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参赞常毅及其夫人潘德琴。

当月5日,马上要回国休假的常毅夫妇收到好友邵云环从贝尔格莱德发来的一个传真,仔细把父母和北京的家务事一一托付。由于工作忙,潘德琴给邵云环的复信仅仅写了一半,悲剧就从天而降。常毅夫妇强压着悲痛,呜咽着委托记者通过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向曹荣飞转达一封言辞不多却饱含悲痛、克制和关怀的电报:

荣飞:

我们都知道了。任何语言也不能表达我们对失去一位挚友、一位姐妹的悲痛。收到5日的传真后,德琴正在给你们写回信,还没有发出,电视就有了报道。德琴已不能自已。我们无法安慰你,只想告诉你,在这悲伤之际,我们是多么深深地同情你和磊。你的伤势怎么样?在离你们不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在由衷地牵挂着你们。替我们与可怜的云环告别。替我们深深地吻她。保重!保重!紧紧握你的手。

友:德琴常毅

为了这封短短的电报,记者的电话拨了一遍又一遍,从下午到晚上,从午夜到黎明,整整24小时,始终无法发出。电报的分量在电话的忙音声中越来越沉,它不仅满含着常毅夫妇对邵云环一家人的特殊情感,也载负着加沙11位中国人对南斯拉夫战火中同事和同胞们命运的牵挂。

后续的故事所有人都已了然。“炸馆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与朴素感情,并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也使1989年后已受到严重波及的中美关系几乎跌至谷底。尽管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内的高官一再公开道歉,反复强调这是一次误击并进行了合理赔偿;但是,各种分析乃至阴谋论不胫而走,以致于20年后,世界依然不知“炸馆事件”的全部内幕。美国政府有意识地敲打试探中国也罢,意欲对所谓进入中国使馆的南斯拉夫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实施斩首也罢,摧毁所谓被交给中国使馆的F117隐形轰炸机残骸也罢,美国鹰派故意给中美关系制造新障碍也罢,美国情报失误旧地图误导也罢,都只能留给未来的档案解密和历史学家去挖掘考证。

霸权逻辑:从“长臂管辖”到“文明冲突”

“炸馆事件”20周年前夕,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主任斯金纳于4月29日抛出惊人之语,声称美国与中国目前的较量是美国与一个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争斗,是“美国第一次面临一个强大的非白人的竞争对手”。这一种族主义的言论不仅引发美国主流媒体的普遍抨击,还再次激起人们对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本质与逻辑的思考。

中美关系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就一直非常复杂,双方在建交前的几十年里,大多数时间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际关系价值观水火不容的战略对手和敌人;但是,自尼克松开启破冰之旅后,中美也曾成为遏制苏联的“不盟而盟”的战略伙伴。中美建交后又很快进入蜜月,并延续到1989年冷战体系崩溃。

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快速解体,中国成为美国所排斥的“非我族类”最大堡垒,也自然上升为其意欲最终改造的首要目标,无论是遏制还是接触,诉求都是改造“红色中国”。随着苏联继承者俄罗斯完全投向美国和西方怀抱,中国又出现政治风波,加剧了美国的排异意识和行为。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失去遏制苏联的战略价值,更加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尽管此时的中国已放弃“三个世界”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外交与战略,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冷战后的美国如日中天,特别是1991年成功领导多国部队打垮伊拉克占领军并解放科威特,美国声誉隆盛,独步天下,孤独求败。随后,美国伙同英国绕开联合国单独在伊拉克建立“禁飞区”。随着南斯拉夫内战逐步扩大,美国又于1999年率领北约大规模军事干预这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内部事务。“炸馆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而这一悲剧只是整个1990年代中美关系起伏不定的一个高点,既不是起点,也非终点。

海湾战争前夕,美国为了争取中国支持动武而放松、解除、对中国的部分封锁和制裁,但是,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使刚刚缓和的中美关系骤然紧张。美国借口中国的“银河号”货船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材料,援引其国内法律实施“长臂管辖”,不仅出动军舰和飞机对其进行长距离跟踪和抵近侦查,而且公然在波斯湾公海拦截并多次登船检查。尽管事后证明“银河号”完全合规,但美国至今还欠中国一个道歉。

“炸馆事件”余波未平,2001年4月1日,南海又发生“撞机事件”并造成中国空军飞行员王伟在中国领空坠海牺牲,中美关系再次严重受挫。所幸的是,中国政府有理有利有节地妥善处理了这场风波,维护了中美关系大局,但是,并没有改变美国海军空军持续在南海对中国频繁刺探情报的惯常行为。

中美关系的大转折直到“911”恐怖袭击发生才出现,美国第一次发现,对其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是不在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第三方”,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驱动的非国家行为体,并引发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世界进入反恐时代,恐怖主义上升为美国头号敌人。

然而,美国始终没有忘记维护罗马式的超级霸权,没有忘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大国竞争这个终极命题。从2007年奥巴马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形成遏制中国的集体共识,并突出体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制裁中兴、围堵华为、抹黑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愿景乃至限制中国学者入境。与“炸馆事件”前后的遏华战略所不同的是,今天的美国霸权、霸心、霸道依旧,但是少了很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多了不少丧气、戾气乃至匪气——作为黑人高官的斯金纳胡言乱语、挑动美中“黄白种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就是例证之一。

回望“炸馆事件”20年来的中美关系,中美贸易谈判在曲折反复中即将开始第11轮,贸易摩擦背后的国家竞争才是本质。中美能否迈过这个坎,将决定世界的命运,因为美国依然十分强大和霸道,而中国的实力也已今非昔比。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华夏时报专栏作者,文章转自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