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王海运:对我国综合实力的判断必须冷静客观
发表时间:2018-02-28 17:34 来源:国际网
在综合国力判断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毫无根据地自我吹嘘、妄自尊大。中国的国际战略既应更加“积极有为”,同时亦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否则,很可能犯下“战略透支”的严重失误,可能刺激霸权国家及不友好国家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恶化中华崛起的国际环境,可能贻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判断,关系到国家国际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国际战略的运筹,必须冷静客观、实事求是。高估,可能导致妄自尊大、过度发力、战略透支;低估,则可能导致妄自菲薄、缩手缩脚、错失机遇。在中国将强未强、遭遇霸权势力遏制围堵的严峻形势下,在两种倾向中,高估国际综合实力对我国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运筹危害尤其严重,而目前情况恰恰是高估国家综合实力成为一种“时尚”,因而更有必要予以辨析。

在高估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合唱”中,在国情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的声调最为高亢,甚至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步。胡教授最近几次演讲都谈到一个令国人“倍受鼓舞”同时又难以置信的观点:“中国在经济实力(2013)、科技实力(2015)、综合国力(2012)上已经完成对美国的超越”。

本人发自内心期望胡教授所言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现实又是那么冷酷无情,方方面面的专家几乎统统都难以认同胡教授的判断。本人不是经济、科技问题专家,在这些领域没有多少发言权,这里仅就“综合国力”超越美国之说谈点粗浅看法。

首先,胡教授把“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关系搞乱了。

何谓“综合国力”?简单说来,“综合国力”是国家方方面面实力的总和,既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以及人口规模和素质、资源禀赋、地缘战略环境等硬实力,又包括战略运筹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动员能力等软实力。胡教授把“综合国力”单独列项,并且排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之后,不知是何考虑,有何学理依据?

其次,中国的综合国力真的超越美国了吗?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的硬实力的确在快速增强,追赶世界强国的势头相当迅猛。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5%,并且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无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中国的GDP到2017年仍然仅为美国的60%(不明白胡博士为何把GDP与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数据混为一谈)。世界主要战略智库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实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尚需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科技研发近年呈“井喷式”增长,不少领域的确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就多数关键技术研发而言,与美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谈何几年前就已经超越美国?中国的军事实力的确也在快速增强,有望在几年内成为与俄罗斯各有所长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但是要全面赶上美国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人口规模不相适应是人所共知的现实,由于受到国际关系现实和开放意识欠缺的制约,中国利用世界各种资源的能力与美国相较差距更大。中国的地缘条件更是不如美国那样两洋护卫、得天独厚,周边环境比起任何大国都要复杂得多,陆海兼备的独特地缘优势更是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尽管“建设海洋强国”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硬实力各项指标中,唯有人口规模数倍于美国,但是就劳动力素质而言,无疑远逊于美国。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硬实力较之美国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根本谈不上已经“超越美国”。

就软实力而言,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确存在不少优势,进一步增强的前景更是看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战略文化是取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有广阔的国际战略视野和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越来越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同样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中国在软实力方面依然短板多多:当今世界国际秩序主要是由美国等西方大国构建和主导的,国际规则主导权基本为其所掌握;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国际话语权与美国相比差距更是相差数个量级;中国的民族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民族精神有待进一步焕发。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确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无疑已经超越美国、领先于世界,但是软硬实力的多项指标仍然与美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根本谈不上“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

“综合国力”是制定和运筹国际战略的基础性依托,中国新时代国际战略目标的确立和运筹必须立足于“综合国力”的客观现实及其增强前景。总体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条件支撑新时代的国际战略确立更加宏大的战略目标、进行更加“积极有为”的战略运筹;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在“综合国力”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在国际战略目标设计上必须留有余地,避免战略目标超越“综合国力”所提供的可能。

概言之,在综合国力判断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毫无根据地自我吹嘘、妄自尊大。中国的国际战略既应更加“积极有为”,同时亦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否则,很可能犯下“战略透支”的严重失误,可能刺激霸权国家及不友好国家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恶化中华崛起的国际环境,可能贻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