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张敬伟:巴黎气候大会的主义和难题
发表时间:2015-12-01 17:49 来源:国际网
即使巴黎气候大会能够达成碳排放共识,并为2020年以后的碳排放设定具有约束力的路线图,全球各国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一是现实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博弈,将使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带来阻滞。甚至会成为国与国博弈的工具;二是全球市场的变化是动态的,国家实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的力量崛起,新老秩序更替,将会影响碳排放共识的落实;三是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贫穷、自然灾害等现实难题无时不在。当国际社会遭遇诸如此类的现实威胁时,碳排放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会往后推。毕竟,功利主义的国际关系,往往缺乏未来主义的大局观,总是把解决现实难题视为当务之急。

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注定不寻常。

巴黎刚刚遭到连环恐怖袭击,给这次大会的安保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须知,与会嘉宾中包括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1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发生些许意外,那将是震惊全球的大事件,当然大会的宏大主题同样不容忽视。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主题。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1997年,84国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从公约到议定书,全球减排“共同承担但区别的责任”有了法律强制力。

按照“法律”规定,发达国家要承担全球减排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仅须采取应对碳排放的措施。简言之,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提出了硬性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宽松。

计划不如变化快。随着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发展迅速,碳排放迅速超越一些发达国家。2006年中国碳排放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原来分阶段承诺的减排路线图(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至2020年为第二阶段),似乎不合时宜,因为发达国家不干了,他们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美国甚至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陷入争吵中。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则批评发达国家不遵守已经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这次气候大会注定不欢而散,所达共识也失去意义。所谓的承诺和路线图也成为一纸空文,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更成了笑谈。

争吵持续到2014年的智利利马会议,但各国代表最终还是达成了一份巴黎协议草案。

博弈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复杂妥协的过程。气候变化攸关全人类利益,没有任何国家能置之度外。这是全球共识,也是气候大会一直争吵,但斗而不破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近年来在节能减排上共识加强。一是中国从高能耗发展的初级阶段升华至追求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二是奥巴马也有追求环保经济的理想;三是欧洲对节能减排持正面态度。关键是,中美两个大国于2014年11月的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和今年9月在美国先后达成两个《全球气候变化说明》,两强达成的节能减排共识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本次气候大会前夕,中国、美国、法国、印度和巴西等主要排放国均发表多份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就减排问题达成共识,而且希望为2020年以后的碳排放承担责任。

这意味着,巴黎气候大会将可能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并形成制度性的安排。

当然,结构性的分歧依然存在。如何对接《京东议定书》的法治原则和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实,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关键是碳排放的定量划分,可能会面临很多争吵。但要说明的是,碳排放多的国家要承担更多减排义务,中美已经做出了榜样。但承担多少义务,依然要靠各方讨价还价。

此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也应有适当厘清。须知,1995年以前,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占比95%。基于对历史负责任,发达国家也不能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

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被科学逻辑所证实。为了未来,所有国家都不能任性碳排放。但对接现实,全球经济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因而,碳排放的量化安排,很可能遭遇很多国家的抵制甚至是阳奉阴违。在此现实下,全球政治经济都需要有复杂的再平衡过程。

因而,即使巴黎气候大会能够达成碳排放共识,并为2020年以后的碳排放设定具有约束力的路线图,全球各国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一是现实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博弈,将使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带来阻滞。甚至会成为国与国博弈的工具;二是全球市场的变化是动态的,国家实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的力量崛起,新老秩序更替,将会影响碳排放共识的落实;三是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贫穷、自然灾害等现实难题无时不在。

当国际社会遭遇诸如此类的现实威胁时,碳排放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会往后推。毕竟,功利主义的国际关系,往往缺乏未来主义的大局观,总是把解决现实难题视为当务之急。

(作者为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