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美国 > 正文
达巍:观察美国要看涉华舆论的主流
发表时间:2015-09-23 10:25 来源:国际网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有着重大差别,这是美国舆论对中国“有看法”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20多年美国涉华舆论的主流一直不那么积极,对此我们应该已经习惯。今春以来,美国涉华舆论从过去的调调上继续向消极方向移动,对此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有高度重视。但总体看,美国涉华舆论环境并没有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目前没有发生变化,未来想变也没那么容易。中美交往的历史显示,两国高层互访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分歧,释放正能量,塑造相对健康的舆论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对习主席此访抱有积极而理性的期待。

习主席9月下旬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不过,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涉华舆论似乎比较负面。媒体炒作南海、网络以及中国的内政、经济问题,甚至放风要借“网络窃密”对一些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智库层面今春以来出现一场“辩论”,有人要求反思美国对华战略,鼓吹下届政府对华更为强硬;随着大选渐趋热络,个别候选人也抛出奇谈怪论。

美国是个多元社会,不同的声音很多。要把握美国涉华舆论的主流,就不能只盯着最近美国媒体在说中国什么。我们要把“扫描”面放宽一点,跟美国不同人群多聊一聊;把层次拉高一点,看看中国议题在美国舆论整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把视野放长一点,看看中美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首先,应该承认,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对华舆论的氛围确实稍显消极,这是一个事实。不过,媒体、智库、竞选人的“杂音”虽多,但白宫对中国传递的声音是清晰的。奥巴马政府期待中美关系能够稳定发展,期待习主席访美成功。两国政府正紧锣密鼓筹备习主席9月下旬访美,确保访问顺利成功。

其次,美国人在中国议题上虽然“不高兴”,但对未来的对华战略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呼吁“遏制”、“制衡”中国的人有之,但美国内部主流观点认为这既不可行,也不可欲。美国很难对中国这样体量巨大、与美国联系极其密切的国家实施遏制。

第三,对白宫对华政策影响较大的美国战略界人士的声音也十分清晰。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的杰弗里·贝德最近就连续发声,批评那些因为“不高兴”就鼓吹遏制的人是“自找敌人”、“惰性思维”作祟。笔者近期接触了不少美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应该做根本改变。

第四,实地到美国走一走,听一听,你会发现人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与媒体上写的不尽相同。有机构在美国做了美国人对华态度的民调,结论非常有趣:离华盛顿越远的地方,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正面。这说明,华盛顿最关心的政治和安全议题并非中美关系的全部,大多数美国人要么对中美关系不太关心,要么就是更多地侧重经济联系、人文连接。

第五,我们在中国看美国舆论,会很自然地“放大”其中涉华部分的比重。可是如果在美国看美国舆论,涉华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美国大选中选民最关心的几乎永远是经济议题、国内议题。即便在外交议题中,中国议题目前也排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斯兰国”这些议题之后。

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有着重大差别,这是美国舆论对中国“有看法”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20多年美国涉华舆论的主流一直不那么积极,对此我们应该已经习惯。今春以来,美国涉华舆论从过去的调调上继续向消极方向移动,对此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有高度重视。但总体看,美国涉华舆论环境并没有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目前没有发生变化,未来想变也没那么容易。

从历史看,里根竞选时曾扬言要与北京断交;克林顿竞选时曾把中国与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并称;小布什竞选时说中国是“战略竞争者”。形势比人强,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但总还是在向前发展。毕竟,中美是军事大国,经济相互依存,人民往来密切。走向对抗甚至冲突,对中美两国来说代价都过于高昂。

中美交往的历史显示,两国高层互访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分歧,释放正能量,塑造相对健康的舆论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对习主席此访抱有积极而理性的期待。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文章转自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