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庞中英:美国“软实力”不是全球标准——写在“软实力”概念提出25周年之际
发表时间:2015-06-12 16:44 来源:国际网
“软实力”概念诞生25年以后,笔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全球风靡的现状作以下几点必要的评论:第一,“软实力”概念在展现一国软性吸引力的同时,放大了一国(例如美国)的优势却掩盖了问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第二,“软实力”理论的全球传播使得这一理论本身变成了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第三,奈在这25年中,对美国“软实力”高度自信,似乎美国在这一点上会一直保持优势甚至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软实力”并不是也不应是全球标准。在此背景下,对全球各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突破奈的美国“软实力”标准,并发展出一套衡量“软实力”的世界标准,显得尤为必要。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出版了《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后来,奈在当年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软实力》(SoftPower)一文,较为清晰地论述了这一词的基本内涵。从此,“软实力”一词不胫而走,在美国和全球流行。奈也被尊称为“软实力之父”。“软实力”概念诞生25周年后,对这一概念在全球流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及反思,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软实力”的诞生与风靡

奈发表此书时,冷战尚未结束,但已经处在冷战结束(1991—1992)的前夕。奈当时为什么写这本书?他旨在回应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欧洲国家学术圈和舆论界中出现的“美国衰落”论。

1984年,奈的研究合作伙伴、后来成为“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的基欧汉(Robert Owen Keohane)发表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该书是一位代表性国际关系学者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美国衰落”论著作。而英国出生的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肯尼迪(Paul Michael Kennedy)则在1987年推出巨著《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把有关“美国衰落”的争论推到一个高峰。

然而,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否定了“美国衰落”论。他坚持认为,即使美国在“硬实力”方面,包括经济和军事领域衰落,但在“软实力”上,并未衰落。

奈发表其“软实力”理论不久,苏联终结,美国旋即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克和美国总统老布什,不失时机地设计和推出“新的全球秩序”方案。这一发展,似乎证实了“美国衰落”论的大错特错和奈“软实力”理论的无比正确。于是,奈一下子“火”了。老布什被强调搞好冷战后美国经济的年轻政客比尔·克林顿击败,未能连任美国总统。同属民主党的奈旋即被克林顿政府重用,甚至进入了美国国防部担任临时高官。

奈的“软实力”理论很快就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笔者当时也是介绍和评论其“软实力”理论最早的一批学者中的一员。奈在评论中国的“软实力”问题时,曾多次引用笔者的名字。当然,他的引用未必一定是对笔者观点的正确理解。

25年后的今天,“软实力”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流行,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范畴,在各国对外政策及外交、文化、艺术,甚至代表各国“硬实力”的军事、科技等领域,“软实力”也大行其道。

后霸权时代的美国“软实力”

这25年内,奈又完成和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坚持、丰富和完善了他的“软实力”理论,并为“美国实力”的维持与发展出谋划策。后来,他提出了结合美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第三种国家实力——“巧实力”(smartpower)。作为软硬兼施的策略能力,“巧实力”意在智慧地、策略地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

与此同时,奈时常评点全球各国的“软实力”。尤其是,他对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软实力”进行了跨度很大的比较研究。奈对美国在“软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地位高度自信,并不自觉地把美国“软实力”当作衡量全球其他国家“软实力”的标准。

奈在一般意义上定义和建立了“软实力”理论。这是他的杰出贡献。但是,奈的这一理论对美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奈有力反驳了“美国衰落”论,但从另一个层面,奈等于承认了美国实力的结构性缺陷。美欧许多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均深知这一点。另外,奈没有预料到的是,25年之后,美国的“软实力”也开始衰落了,这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冷战后,美国实际上进入了“后霸权”时代,而非令美国人一度沾沾自喜的所谓“单极世界”时代。美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下降了。对于改革现存国际体系及全球性多边制度,与欧洲和新兴大国相反,美国不但不积极,反而站到改革的对立面。2001年,美国开始进入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时期(奥巴马政府将之加以延续)。“反恐战争”制造了伊斯兰国(ISIS)等真正破坏当代国际体系的极端主义势力。2008年,过度金融化的美国经济爆发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美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兴趣降低,而对分裂世界经济的贸易集团(如针对中国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却情有独钟。

“软实力”热潮下的冷思考

世界各国均有“软实力”,只是表现程度和方式不同。奈的“软实力”理论启发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发展“软实力”。中国亦如此。中国引进美国的“软实力”概念是因为深感自己的“软实力”(尤其是在国际层面)不足,意识到发展“软实力”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长期性。这与美国创造这一概念时,美国人认为美国“软实力”强大而优越的情况截然不同。一个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从落后中奋起,另一个则对自己的“软实力”自满,以为可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对别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与地区,奈的“软实力”理论不乏批评者。批评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冷思考。比如,这一概念与“硬实力”组成的“二分”界限较难确定,实际上,“软实力”和“硬实力”难以截然分开。另外,由于其所包含的主观和意识形态成分较大,“软实力”很难测量。

“软实力”概念诞生25年以后,作为中国学者,笔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全球风靡的现状作以下几点必要的评论:第一,“软实力”概念在展现一国软性吸引力的同时,放大了一国(例如美国)的优势却掩盖了问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正因如此,“软实力”概念能够迅速被各国在“公共外交”中加以实践,使原本具有宣传性、缺少公信力的“公共外交”蒙上了欺骗性色彩。第二,“软实力”理论的全球传播使得这一理论本身变成了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笔者把这一情况叫做“软实力”的“软实力”。第三,奈在这25年中,对美国“软实力”高度自信,似乎美国在这一点上会一直保持优势甚至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软实力”神话也就诞生了。

美国“软实力”并不是也不应是全球标准。在此背景下,对全球各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突破奈的美国“软实力”标准,并发展出一套衡量“软实力”的世界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笔者目前的一项重要研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