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南海问题和中美关系时,不宜把美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简单理解为“它要打仗”,这其实是美方的一种测试行为、宣示行为。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呈现出从渐变到质变的态势。但中美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合作与竞争并存。就问题来说,中美之间问题很多,比如网络问题、经贸问题、海空问题等等,但合作点也多,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经贸合作、对第三方发展援助、人文交流等。这种多维的、异常复杂的关系,很难因为某个领域的变化一夜之间发生变异。这也是中美关系和其他国家关系相比特殊的一点。 |
“中美关系接近‘临界点’”,这样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表面上来看,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困难。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长远一些,中美关系一路走来,总是阶段性地遇到各种问题,只是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的性质和内涵不一样。出问题本身并不可怕,这是中美关系的常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中美关系正“部分质变” 总体来看,中美关系的性质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我称之为“部分质变”。这种变化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很难说出中美关系变化到哪个点,但可以确定四个方面在同时发生变化。 第一,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美两国的实力尽管还有不少差距,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差距明显,但这种差距被人为地缩小了,而接近性被无限地放大了。去年,中国GDP总量约合10.2万亿美元,美国大约为17.4万亿美元,看起来差距依然很大。但如果从过去10年的发展来看,中美经济总量之比已从大约1/8变为3/5,这种追赶速度不可谓不惊人。中美力量对比的接近需要多维度去评估,但如果将实力和影响力放在一起看,中美差距的确在实质性缩小。这是中美关系发生波动的总根源。 第二,中美彼此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从中国看美国,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在中国周边布局,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对日本无原则偏袒,以及在南海问题上“拉偏架”,让中国很容易形成美国转向应对中国的印象;而在美国来看,中国外交从过去韬光养晦、搁置争议到转向积极作为、强势维权,以及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安全体系,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结果,双方不约而同认为对方变了,并都把对方的变理解为针对自己的。 第三,中美双方的战略基础发生了变化。中美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国能一路走来,是因为总是有厚重的战略基础在支撑:冷战时期共同对抗苏联、冷战后共同的经贸利益、“9·11”后经贸和反恐“双引擎”驱动。但现在,旧有的基础要么没有,要么松动,新的合作基础(如气候变化等)更像个案,没有形成规模。这好比一艘巨轮的压舱石轻了,中美关系这艘巨轮自然会飘摇不定。 第四,中美战略环境变化了。从内部来看,各种利益集团争相发声,影响中美关系,彼此国内都无法整合出一种绝对的、统一的声音。再加上网络媒体的作用,呈现出观点五花八门的态势。从外部来看,中美关系的命运有时不完全掌握在两国自己手里,往往受制于第三方因素。比如两国的矛盾加深往往因为日本、菲律宾等国而起。 这四个变化加在一起说明,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有别于以往30多年的深层次的变化。这不是今天才有的,是过去四五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日积月累、渐变式的变化。“临界点”在哪里很难被判断,但这些变化是确实存在的。不是点的变化,而是面的变化。 高层把握力与决断力尤其重要 面对上述变化,双方都在不约而同地做调适。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就是中国方面对变化了的中美关系的一种主动塑造。但遗憾的是,美方囿于长期的霸权思维,无法完全理解或简单片面地理解中方的倡议,有时做出庸俗化的解读。但是,只要我们有定力,并且认准这就是中美关系唯一正确的选择,那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往前推进,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但也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对于当前中美关系的乱象,我主张应从四个层次上来加以把握,否则容易看花了眼,看走了眼。 第一个层次是两国领导人的交往。这两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保持着经常性的会晤和沟通,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两国领导人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对构建以新型大国关系为基础的和平稳定的中美关系是高度认同、坚定不移的。所以奥巴马总统提前7个月向习主席发出国事访问邀请,习主席决定今年9月首次正式访美。这表明两国领导人意在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从这个层次来看,中美关系是稳定的。 第二个层次是工作层次,包括外交、国防、商务等等,中美双方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近百种交流机制运行畅通、频繁,下个月又将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军事领域,最近这两年,中美两军关系发展也比较紧密。所以从工作层次来看,中美能够保持热络沟通和频繁交流,这有助于增信释疑,两国关系在这个层次看也是稳定的。 第三个层次是不同利益部门、不同学者、战略思想界这个层次。大家基于各自学识、资讯、中国观、美国观、世界观,以及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理解,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而往往,吸引媒体的要么是强硬的声音,要么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声音。所以,类似“中国崩溃论”、“中美关系临界点论”等等,不一而足。这回到了我们开始所讲到的凌乱状态。但实际上,双方也还有不少理性、乐观的声音,只是没有公开表达,或未被媒体关注而已,即使美国人,对中美关系也不都是悲观的,比如基辛格、保尔森等。 第四个层次也是上述文中提到的:媒体、大众这个层次。声音就更加凌乱,媒体喜欢报忧不报喜,而大众则往往情绪性的东西多一点,同时其观点易被媒体牵引。 在我看来,思考中美关系的未来,需要把这四个层次综合来看,而最终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四个层次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两国高层的把握能力和决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习主席下半年对美国的访问将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不开战”是中美双方底线 中美对“不开战”这点是清醒的,这也是中美的底线。当然,中美有可能因第三方因素被动卷入局部冲突,或者因偶然事件发生重大摩擦。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去年中美签署了两军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行为准则两个备忘录,这表明双方都担心出事,这是好事。 思考南海问题和中美关系时,不宜把美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简单理解为“它要打仗”,这其实是美方的一种测试行为、宣示行为。对此,中方的反应也是冷静的,中方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了有理有节的斗争。 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呈现出从渐变到质变的态势。但中美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合作与竞争并存。就问题来说,中美之间问题很多,比如网络问题、经贸问题、海空问题等等,但合作点也多,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经贸合作、对第三方发展援助、人文交流等。 这种多维的、异常复杂的关系,很难因为某个领域的变化一夜之间发生变异。这也是中美关系和其他国家关系相比特殊的一点。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文章转自《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