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徐进:为什么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的总是西方人?
发表时间:2015-05-21 18:18 来源:国际网
话语就是权力,西方人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其实是在抱怨国际关系概念、理念或规则的定义权和解释权有向中国转移之势。今后对中国来说,外交话语原则上要以我为主,不必太顾忌对方的理解问题,我们需要明白,外交话语是一种外交信号,其作用不在于说服,而在于表明政策立场并暗示行动原则与方向。因此,外方人士(包括西方和非西方人士)可能更关心的是中国外交是否能做到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比话语更重要。

几天前,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张锋博士在其“天下会”专栏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外交话语这么难懂?(原文见文后的“相关阅读”)

他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中国话语追求宏大叙事,习惯于用几个抽象的概念概括出中国外交的精髓,‘合作共赢’就是极好的例子。这大概和中国人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们追求整体综合的思维,习惯于用整体容纳个体,这和西方从个体走向整体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他又指出:“虽然中国的整体关系性思维具有理论优势,中国话语面对的具体问题却不是哲学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说服世界的实际外交问题。”

阅至此处,笔者心中反生出一个问题:谁认为中国的外交话语难懂?看完张锋博士的这篇文章,他似乎通篇在说西方人认为中国的外交话语难懂,因此中国外交重在说服西方,因为说服西方就解决了说服世界的实际外交问题。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应当改为“为什么西方人总抱怨中国的外交话语难懂”?

不过,张锋博士似乎自问自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其实西方的聪明人多的是,理解中式概念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担心话语背后的利益和权力之争。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西方的聪明人能懂中国的外交话语,心里也明白话语背后的利益和权力之争,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抱怨?这个问题张锋博士没有触及,我来触及一下。

一位名叫福柯的西方哲人说得很透彻:话语就是权力。那么西方人抱怨中国外交话语难懂其实是在抱怨国际关系概念、理念或规则的定义权和解释权有向中国转移之势。在这方面,西方、非西方和中国的态度取向截然不同。

比如,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双方的理解有所不同。结果按张锋博士的说法,中国疲于解释,美国疲于被解释,时间一久就失去兴趣了。我看双方都搞得很“疲惫”,其实表明美方不想让中美关系的定义权转移到中方手中。当以前美方提出什么“利益攸关方”、“共同进化”、“G2”、“战略竞争关系”时,中方人士(从官员到学者到媒体)都在不厌其烦地探索其中的奥妙,生怕遗漏了些许微言大义,那时没见双方人士有“疲惫”之感嘛。怎么当中方提出一个概念时,美方人士就不好理解了呢?难道stake holder或coevolution就比“新型大国关系”更好懂?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有整体性思维的中国人并不抱怨具有个体性思维的美国人提出的外交话语?

当我们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时,张锋博士介绍说,一位并不反华的澳大利亚学者批评这个概念太模糊、大而空,看不出中国外交到底想干什么。可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的声音在非西方世界较少听到呢?为什么俄罗斯或韩国人士不说“合作共赢”是个大而空的概念呢?

行文至此,我想大家都看明白了,在不对称关系中,实力强的一方掌握话语权。当另一方崛起并试图争夺这一话语权时,抱怨、指责就出现了。所以美方(或西方)会抱怨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或合作共赢有这样那样的不是,而非西方国家的态度则淡定的多,你看巴基斯坦人士就不抱怨“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难以理解嘛。

最后谈一谈张锋博士提出的“说服世界”问题。我看用外交话语“说服世界”,或者换一个更动听的说法,用“讲好中国故事”的办法来说服世界纯属mission impossible。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能说服全世界,今后也不会有。对于中国来说,今后的外交话语原则上要以我为主,不必太顾忌对方的理解问题,其实现在中外交流频繁,理解中式概念不是大问题。倒是我们需要明白,外交话语是一种外交信号,其作用不在于说服,而在于表明政策立场并暗示行动原则与方向。因此,外方人士(包括西方和非西方人士)可能更关心的是中国外交是否能做到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比话语更重要。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文章转自澎湃)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