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南亚 > 正文
毛四维:从莫迪访华看中印共识与分歧
发表时间:2015-05-21 18:16 来源:国际网
莫迪此访在当代中印关系史上刻下了一道很深的印记:一是中国对印投资成为中印关系的第一主题;二是莫迪以其特有的“任性”把中印之间的主要分歧公之于众。对于研究和跟踪中印关系的学者和媒体人士来说,细察此访是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印关系现状的一个极佳机会。

5月14至16日,印度总理纳兰德拉·莫迪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印方对习近平主席去年9月访印的回访,也是莫迪执政一年以来的外访收官之作。

自去年5月印人党(BJP)执政以来,印度外交空前活跃,基本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要”的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国在其中亦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自2013年3月中国本届政府就任以来,中印在两年间进行了两轮高层互访(包括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和同年10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中国对印度的高度重视不言自明。

莫迪此访在当代中印关系史上刻下了一道很深的印记:一是中国对印投资成为中印关系的第一主题;二是莫迪以其特有的“任性”把中印之间的主要分歧公之于众。对于研究和跟踪中印关系的学者和媒体人士来说,细察此访是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印关系现状的一个极佳机会。

此文尝试做一番梳理,就莫迪此访显现出的中印两国间的共识与分歧开列一清单。

共识:

一、“中国投资、印度制造”或将成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契合点。

“印度制造”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走中国曾经走过的“重用外资、出口导向”的发展之路。此访在上海举行的“中印经贸论坛”上,莫迪坦诚表示,“我们必须向你们学习,在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创造持久吸引外资的条件、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出口引领模式等方面向中国学习。”

当今世界,有能力向印度投入巨资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因此,莫迪在上海演讲中明确表示,“我们热切希望在中国已经做强做大的那些领域进行发展,我们需要你们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及其相关发展的规模和潜力、广度和深度都极为巨大。”他在演讲结束时激情表示,“现在,印度的生意大门已经打开。你一定会感觉到印度的变革之风。我建议你们到印度来,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变革的喜悦。”

莫迪此访见证了两个文件签字仪式。在北京,两国政府间协议有24项,涉及金额达100亿美元;在上海,双方企业间签订了26份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涉及金额达220亿美元。

中国驻印大使乐玉成近日在印度媒体发表文章称,“双方在铁路、产业园区等领域合作已取得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军印度,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特变电工等已在印落户多年,北汽福田、阿里巴巴、小米等也纷纷布局印度。印度各地争先恐后面向中国招商引资,各地开发区都能见到中国企业投资兴业。”

二、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减少双边贸易中印方的巨额逆差。

在印度的上一个财政年度,中国对印出口558亿美元,印度对华出口109亿美元,印方逆差449亿美元。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无论因何原因,这种状况不可持续。莫迪在联合记者会上说,“我就印方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问题,向习主席和李总理都表达了我们的特别关切,他们对此表示理解并做出回应。”据此访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在药品、农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努力,以增加中国从印度的进口。

三、地方政府间交流将是推进两国关系发展的新渠道。

莫迪本人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曾四次访华,对两国地方交流有切身体会。此次访华,有三位邦首席部长随访,双方在北京举行仪式,正式建立“地方合作论坛”(邦省领导人论坛)。这是印方首次与外国建立类似机制,中印双方对此都非常重视。对印内政而言,这是中央执政党践行“合作的联邦主义”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中印两国关系而言,地方交流一般能避开有争议的政治问题,有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据《联合声明》,中联部和印度外交部在这方面的交流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扩大交流领域,增加人员往来。

印度从去年11月份起对44个国家的公民实行电子旅游签证政策,赴印旅游者在网上即可方便地获取签证。前不久,印旅游部建议再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享受此政策待遇。据印媒报道,印情报部门反对政策扩及中国,但莫迪力排众议,并决定此事不与两国间其他有争议的问题挂钩。然而,莫迪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宣布这一政策的,而不是在此前与李克强共同会见记者时发布,几个小时的时差表明背后或许还有什么“好事多磨”的故事。

在更大范围看,再加上双方决定在成都和金奈互设总领事馆,在今年夏天开通经乃堆拉山口入藏的印度教徒朝圣新路线,近年双方在建立友好省邦、友好城市关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以及在复旦大学建立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瑜伽学院、还有建立双边智库论坛等一系列最新发展,可以预见,中印关系发展将很快出现一个交流领域扩大、人员往来增多的新势头。

分歧:

莫迪在联合记者会上明言:“我(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强调,中方需重新考虑其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而这些问题将有碍于我们充分发展两国关系。我建议中方应从战略和长远的观点看待印中关系。我发现中国领导人对此做出了响应。”

一、双方对两国关系的定性悄悄发生了变化。

2005年以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是双方对两国关系定性的标准表述,在所有重要的双边政治活动中都会提及。但从去年起,情况有所变化。在去年习主席访印时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出现了一个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新提法,并与原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提法共存。但在此次《联合声明》中,只见新提法,不见十年来的一贯表述。

二、莫迪突出边界问题,强调需澄清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

在联合记者会上,莫迪说:“我还重申了澄清实际控制线的重要性”。继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莫迪就尽快解决边界问题讲了很长一段话,并表示,“不确定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边境敏感地区,因为双方谁也不知道在这些地区实际控制线到底在哪里。因此,我已建议重新启动澄清进程。我们可以这样做,同时并不损及双方对边界问题的各自立场。”

去年9月,在与习主席共同出席的联合记者会上,莫迪也提及重启澄清实控线进程的问题。

三、关于中方向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居民颁发另纸签证的问题。

在联合记者会和清华大学演讲中,莫迪都提及中方的“签证政策”问题。据印媒报道,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2013年10月访华时,双方曾计划放宽对商务签证的限制,但因印方在最后一刻将此与“阿邦”另纸签证问题挂钩,结果形成僵局。到目前为止,僵局仍未打破。但是,在莫迪此访前两天,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中印关系电视讨论会上,印人党一位总书记拉姆·马达夫明确表示,“就商务签证而言,印度的签证政策肯定将会放宽”。应该说,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吸引中方投资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关于“跨境河流”问题。

在联合记者会和清华大学演讲中,莫迪都提及“跨境河流”问题。近年来,印度一些人士渲染中方在雅鲁藏布江大兴工程,声称中国在西藏有一宏大的“南水北调”计划,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流量因此将受严重影响。就在莫迪此访前夕,印媒有报道称,双方将签订协议,中方今后将在全年(目前只在汛期)向印方提供跨境河流的水文资料。但在此访期间签署的政府间协议中,并没有看到有这一项。

不过,近期印度方面已有专家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第一,中方在上游所建设施均属“径流式”电站,只是利用河水发电,并不分水减少流量;第二,在西藏高原搞“南水北调”,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财政上,其可能性都极低;第三,布拉马普特拉的河水70%源自印控地区的支流汇聚以及大量的雨水,换言之,即使中方在上游搞分水工程,对下游流量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五、“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印巴争议领土问题。

在联合记者会上,莫迪还说,“我还提及一些印方关于地区问题的关切”。印媒解读认为,这主要是指“中巴经济走廊”拟议兴建的中巴铁路和油气管线将通过印巴间有领土争端的克什米尔地区。在莫迪访华前夕,印度外交秘书苏杰生向媒体证实,印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交涉。

六、关于印度“争常”和希望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问题。

莫迪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道,“如果中国支持印度成为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支持印度成为类似核供应国集团的一些出口控制机制的成员,将不仅大大加强我们的国际合作,并将把印中双边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方目前就这两个问题的表态并不消极,但尚未能使印方满意。此次《联合声明》记载,就印度“争常”问题,中方表态是:“中方高度重视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在第二个问题上,中方表态是:“中方注意到,印度为加强国际社会防扩散努力,表达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愿望。”

七、印方对“一带一路”的表态问题。

中方对印方在此访期间就“一带一路”做出较为积极的表态怀有期待,但莫迪在数次公开讲话中基本予以回避。在他出发来华前夕,印度外交部按惯例向媒体进行吹风,苏杰生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做出如下回答:“这是他们的倡议,对我们来说无所谓是否欢迎的问题。中方是提出了这个问题(It is something which is there on the table)。但就我们所知,我们对此没有真正进行过具体的讨论。”

(作者曾任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总领事、驻巴基斯坦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驻澳门副特派员,文章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