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丁原洪:持续低迷的欧洲经济
发表时间:2015-03-17 13:58 来源:国际网
欧盟与欧元区都是主权国家联合体,相比美、加、澳、日等单一主权国家,甚至相比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其决策机制繁复,运用经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更多制约。“一体化”在初期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增长的“正能量”,现在反而成为相互拖累的“负能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欧盟今日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过快过急推进一体化,使得它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加速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大形势。

欧洲经济自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陷入危机状态,持续至今。据欧盟统计局2月13日公布的数据,欧元区2014年经济增长因油价下跌和欧元对美元汇率下降两大因素,虽然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比其2008年第一季度时低近2%。19个成员国中只有德、法、奥、比、卢、爱(爱沙尼亚)、马(马耳他)7国比7年前高,其余12国均仍低于7年前。欧元区整体上有可能在2016年将其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2008年初的水平。也就是说,它失去了近10年的时间。由于欧洲经济总量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它的这种低迷状态对全球经济有着重大影响。2013年欧洲经济被《世界银行》视为“拖累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2014年迄今它又被众多经济学家视为“全球最危险的经济问题”。

新年伊始,主张结束紧缩政策、进行债务重组的希腊激进左翼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再度出现。虽然与5年前欧债危机爆发时的情况已有所不同,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欧债危机经过5年多的折腾,又重新回到了原点。欧洲经济的前景确实令人担忧。展望未来,虽说经济总体形势会有所好转,但持续低迷问题尚难根本解决。

一、希腊激进左翼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并非偶然。持续实施紧缩政策以换取外援几年来,虽使希腊于2013年提前实现基本预算盈余,但国内生产总值缩水近四分之一,失业率超过25%,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民众人均收入不及600欧元,远低于实施紧缩前,债务水平未降反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如此严峻的财经形势确实难以为继,势必有所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真会出现“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前景。因为,根据民调,希腊民众70%以上主张留在欧元区,新政府一上台就公开声言希腊不准备退出欧元区,也不打算违约,只是要求停止实施一些紧缩政策,以舒缓民众压力。这一要求在一些欧元区国家,尤其是反对坚持紧缩政策的南欧国家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坚持紧缩政策主张的德国虽反对债务重组,但也不希望看到希腊在重压下无奈被迫违约,退出欧元区。这不仅使德国自己也蒙受损失(希腊2400亿欧元债务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欠德国的),而且尽管希腊经济总量在欧盟经济总量中只占2%以下,但一旦希腊开创先例退出欧元区,固然这对希腊来说会出现经济“崩溃”的危险,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对欧盟整体来说也将是难以预料的。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希腊与债权人之间的谈判,虽分歧严重,争论激烈,但双方迫于大局都不得不做出松动。初步协议将希腊债务期限延长4个月,争取在此期限内就细节达成妥协。可以说,希腊债务危机得到了暂时缓解。

二、希腊违约问题虽可避免,但它坚决反对坚持紧缩政策的态度会影响到其他债务国,首先是西班牙、意大利,从而使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内部围绕紧缩与增长问题的争论再度激化。

自欧债危机爆发后,在经济财政实力最强的德国推动和坚持下,解救危机的主要办法就是有关国家采取紧缩财政、削减开支以求“自救”,在此基础上施以“外援”。这一政策不仅引发受援国内部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且对经济恢复增长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对这一政策的诟病、指责之声一直未断。2012年,奥朗德打着“促进经济增长”旗号赢得总统大选后,公开挑战德国坚持紧缩的政策主张,从而使紧缩与增长这两种政策的争论呈现观念愈演愈烈的趋势。

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采取符合其国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者应当是协调的,而不能是相左的。欧元区固有弊端,就是它有共同货币,却没有共同财政政策。前者由联盟机构掌管,后者则由成员国自行决定。紧缩与增长之争,实质上就是一个主张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一个主张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者相悖,而非相辅相成。其结果是难以起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再有,由于国情不同,采取同样的紧缩政策,效果也不一样。爱尔兰得以较快的从债务危机走出来,而希腊的债务负担则越来越重。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迄今已持续5年多,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内部争论不休,分裂态势明显。南部欧洲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债务国在外部援助下,经济则有所起色,北部欧洲法国、芬兰等债权国,经济又陷疲软,一向被视为经济最为强劲的德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2013年第二季度还一度出现负增长。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盟与俄罗斯展开“制裁与反制裁”斗争,欧盟经济也损失不小。欧盟目前经济总体形势是,既存在需求不在的问题,又面临通缩威胁。不少人担心,欧盟有陷入日本式长期经济停滞的风险。

面对这一形势,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去年底刚一就任就提出3100亿欧元的融资计划;欧洲央行今年初决定实行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计划每月注资600亿欧元购买各国债券资产,除部分由央行直接出资,其余由各国央行安份额购买,直至2016年9月,也就是在这期间在欧洲市场上增加1万多亿欧元的流通性。这两者都是试图从货币政策上做文章,想办法,以求提振欧洲经济。在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采取这些措施究竟能起到多大效果,各方存疑不少。再加之财经实力最为雄厚的德国对这两项计划,虽未明确反对,但并不热心。它从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一直坚持反对发行欧洲共同债券,其原因在于它不愿为拯救别国经济而拿出更多的钱。它之所以坚决反对希腊债务重组,也源于此。在欧洲各国财政普遍吃紧,德国又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无论在市场上融资还是出资购买债券资产都会是相当困难的。上述计划能否落实以及能否提振欧洲经济,还很难说。

四、欧盟为应对债务危机,集资救助重债国,设立永久性稳定基金、筹建银行联盟等措施。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乃至欧盟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它在走出经济危机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更大大落后于新兴经济体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

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债务危机迟迟无法解决,其根源在于欧洲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欧洲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逐步缩小。据统计,欧洲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从过去的40%左右降到如今不到20%。长期奉行高工资、高福利制度,既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又加重其财政负担。据统计,欧盟人口占全球人口的9%,而起福利开支占全球的一半。德、法、意三个欧盟大国的福利开支已高达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从1970年以来,美国人均工作时间增加20%,达到平均每年1840小时,而欧盟15个老成员国同一时间人均工作时间减少20%,平均每年1550小时。这样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促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高福利政策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使得欧盟不少国家难移支撑,入不敷出越来越严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成员国共推出超过3万亿欧元的刺激经济和金融救助计划,导致各国财政赤字猛增,债台高筑、资不抵债的局面更加严峻。希腊作为“薄弱环节”首先爆发危机,紧接着南欧一些国家也遭波及,从而酿成直至今日的欧债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目前这种困境,谈何容易。要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削减福利,裁剪员工,这必然会触及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社会动荡。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导致希腊等债务国抗议浪潮不断。欧债危机期间,由于紧缩政策形成欧盟成员国逢选举执政党必败的现象(德国是唯一例外)。这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突出的暴露了欧洲以借贷维持的高福利制度这一深层次的弊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恩·拉赫曼曾撰文指出,欧盟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现在它也负担不了“举世闻名的优渥福利待遇”。

欧盟与欧元区都是主权国家联合体,相比美、加、澳、日等单一主权国家,甚至相比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其决策机制繁复,运用经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更多制约。“一体化”在初期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增长的“正能量”,现在反而成为相互拖累的“负能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欧盟今日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过快过急推进一体化,使得它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加速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大形势。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欧盟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