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时殷弘: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中日关系的思维方式及战略策略问题
发表时间:2014-08-06 17:29 来源:国际网
要把握大局,维护我战略机遇期。日本利用主权问题干扰中国发展进程的动机十分显见,在对日斗争中,要清醒知道国家发展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利益。主权问题高度刚性,应设长远目标,以时间换取空间。日本是中国很重要的周边国家,稳住日本对于中国经营周边有非常大的帮助。要保持一种决心或意愿,持久和认真地做日本民众工作。中日之间斗争和合作并存会持续下去,但主要是斗争问题。日本打破战后国际秩序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不会改变,阻遏中国和平发展的举动不会停止。同时也要看到,“岛争”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日全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两国关系有向正常轨道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不仅在对日关系方面,而且在中国的整个对外关系体系中,许多人真正重视的大致只是实力,不很明白在世界上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实力、朋友、才能三者不可缺一。不仅如此,许多人虽然时时念诵“软实力”一语,可是内心并非真正足够重视软实力,尤其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特别是自2012年9月因日本政府非法宣布钓鱼岛“国有化”而爆发中日两国间又一轮对抗以来,中国是否还要保持一种决心或意愿,即前文所述要持久和认真地做日本民众工作?而且这方面的欠缺还关系到思维方式上的又一个问题——多少忽视了日本作为自由民主制国家在舆论形成和政策形成方面的复杂性。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挑战世界正义,加剧中日对抗和韩日对立,因而受到包括美国等各大国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国际指责和世界舆论批评。这就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至少战术性)机遇。2012年9月爆发中日两国间又一番对抗以来,就“作战主动”问题而言,中日两国大致在军事及准军事方面和外交方面“分享”主动权。现在,由于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这一局面已被扭转,即中国取得外交主动权。为此,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在坚持实地的钓鱼岛斗争和东海斗争的同时,方式适当、程度适当和为时适当地进行调整行为主动,同时更加注意已经显著加大的相关外交努力的态势和话语。在后一方面,应本着邓小平式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凡做事须看具体环境,讲具体实效,重具体结果,高度注意和努力加大国际社会、国际舆论对中国有关外交态势和话语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在这方面,要力求避免一种粗糙和简单化的情况,避免由着性子自说自话而不顾效果。

新形势下,中国在钓鱼岛问题斗争上的常态性战略策略也需要相应地做些调整。为此,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日本在悖逆历史、激进修宪和与中国对抗的方向上“被动员”是出于怎样的动能?就近期而言,主要的动能来自安倍的大力操作以及中国的“外压”。中国的“外压”即对日斗争,当前需要转移重心,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始,要使之在今后一个时期被置于阻滞安倍的操作及其国内外鼓噪的位置上,争取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孤立安倍,就像多年前中国成功地争取到孤立反复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那样。这实际上就是按照形势提出的需要和提供的便利,程度适当和方式适当地缓减上述“中国动能”。

为此,目前中国似应:(1)坚持宣示主权的钓鱼岛海上巡航常态化,适当调整巡航,严格避免中日之间在东海上空的军机冲突;(2)灵活地在实践中暂不坚持贯彻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大版”,主要是其中关于外国民航飞机的某些规定;(3)在绝不与安倍作中日最高级会晤的同时,恢复实际上自2013年夏季以来一直中止的中日较高层外交接触,以利控制对抗、防止对抗升级为军事冲突;(4)正确地报道中国自身的军力建设,这不仅关系到对日关系,也关系到中国对美关系和外交全局,即如何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制止“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严重加剧,并且转化为非常顶真的对华军事及战略竞赛?或者说,如何争取中国人民增强中国军力和战略性军事活动范围的强烈愿望与中国复杂的战略性外交需要相对平衡起来?(5)与以上诸项皆密切相关,利用美国对安倍倒行逆施的战略忧虑,争取美国在中日对抗问题上摆回到不那么同情和偏袒日本的原有立场(即在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2013年1月18日声明以前的立场),以有力地参与阻滞甚或制止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大倒退和激进修宪趋向。

就此需要指出一点,目前安倍因参拜靖国神社陷入的严重国际窘境是相对的,甚或很可能是暂时的,因为他会调整,他虽然依赖日本右翼,但也和日本右翼乃至整个日本一起空前程度地在战略及外交上依赖美国。安倍的最大外交难题,将是国际社会对他梦寐以求的未来激进修宪的可预料反应。与此同时,东海对抗或对立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反应方面的困难是较长期的,因为在中国中远程军力加强和大众民族主义持续上扬的背景下,中国迟早会做这桩紧密涉及美国及其战略伙伴国日益担忧的一大历史性事态,亦即中国在本国沿岸狭窄水域(off shore water)以外的、对中国来说天经地义的战略空间有限扩展。因此,不应当过高估计中国突然拥有了的、安倍经参拜靖国神社“送来”的外交优势条件。

四 今后的中日关系展望

日本在中国整体外交格局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拥有双重身份,既与中国维持着大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可见,日本在中国外交中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在处理双边对峙关系的时候,尽管中日矛盾摩擦不断凸显,但还是要考虑到中日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还有合作。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还是要强调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国有市场,但还需要向日本学习,中国可利用的空间还非常大,未来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还是应该稳定中日关系,甚至利用这一块。而且,日本是中国很重要的周边国家,稳住日本对于中国经营周边有非常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发展未来的中日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策:

第一,应该要把握大局,保持耐心,努力创造谈判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契机,维护我战略机遇期。在对日斗争中,中国保持非常清醒的大局观非常重要,必须处理好国家发展利益和主权维护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清醒地知道国家发展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利益。但是,主权问题的高度刚性,决定中日围绕钓鱼岛领土主权的纠纷短期内不可能得以解决。所以,我们应该设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努力创造谈判的契机,并且延长这样一个进程,以时间换取空间。

现在,日本利用主权问题干扰中国发展进程的动机是十分显见的。所以,中国应该冷静地应对,开展有理有据的斗争。针对日本的种种挑衅言行,要严格区分性质,对于涉及主权的原则性问题要高度警觉、准确研判。日本政要经常用言语方式来故意刺激中国,有时候对此进行冷处理反而是很好的办法。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态势很好,只要我们坚持“不挑事但也不怕事”的基本原则,保持战略耐心,稳守既有的成果,坚持常态化的维权、执法行动,结合外交上的主动作为,中国就能够稳住当前的局势。目前的僵持阶段也是一个时间收益,将来中国与日本谈判也是为了时间的问题,只要把握大局,不要出现意外事件,对中国是有利的。

第二,在周边外交领域,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其实,中日之间的关系从根子上讲是中美关系的问题。美国是做局的,既然做了这个局,中国就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对其抱有任何期待。但是,我们要看到美国的战略设计,美国是想让中日长期争斗,但又不至于破局,在双方彼此消耗中,达到牵制中国和控制日本的双重目的。所以,美国在中日领土纠纷中,可能会选边站在日本方面,但同时也需要兼顾中国的感受。当前尽管中美间的结构性矛盾日趋凸显,但建立新型大国的基本条件都存在,美国对中国既牵制又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军事冲突的战略红线非常清晰。所以,中国应该加强中美多方面领域的合作关系,只要中美关系搞好了,日本应该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浪。此外,韩国和日本同样存在着领土问题,而且长期有争议,中国应该考虑联手韩国保持对日压力。

第三,在军事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不可能在现阶段挑起全面军事冲突,但作为一个解决领土问题争端的途径,中国应该抓紧做好对日的军事斗争准备。比如,当前在东海方面,中国要加强军事力量。这是因为,中日军事实力不可能单纯在两国之间做对比,其中还涉及美国的因素。而且,仅就中国和日本来对比的话,目前中国在一些实力上还确实不如日本,比如中国的海上力量、远程战略监视等能力都弱于对方。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长处,中国在战略打击方面比日本强,所以军事方面的准备中国应该扎扎实实地做。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日关系不可能回到20世纪70年代,也不要幻想会像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未来中日之间必将是合作和摩擦并存,而且是摩擦为主、合作为辅并不断变化。在合作层面上,当然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比如区域性合作。2013年两国贸易呈现上升态势。所以,从双边经济合作来讲,日本离不开中国,但中国也不要幻想回到过去。中国要转变观念,不要按照过去对日本的老传统思维面对今天的现实。中国必须要掌握这种趋势,然后寻出一种新的思路。从过去讲友好变成讲利益,中国要现实一点,现在的思维要更多换成利益,换成中国的发展,然后适当考虑“政经分开”。在有些问题上可以“拉”,往回收一收。

展望中日关系,可以看到几个趋势:(1)中日之间斗争和合作并存的现象会持续下去,但主要是斗争问题;(2)中日关系将来会走向缓和,但是要有一个合适契机和基本前提。“岛争”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从中日关系整体来看,应该说两国关系有向正常轨道往前发展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中日两国通过外交努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不至于影响中日关系的大局。另外,中日冲突尤其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年有几个时间敏感的事件: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战胜利日本投降70周年,2016年日本要举行议会选举。连续三年之内,日本有可能利用一些时机继续做出一些动作来干扰中国的发展。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态势不会改变,修宪的步伐也不会停止。靖国神社问题目前不单单是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被日本作为一张牌来干扰中国。

同样,日本打破战后国际秩序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不会改变,阻遏中国和平发展的举动不会停止,依靠美国主导亚洲乃至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的臆想不会舍弃,以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等为重点构筑“中国包围网”的企图也不会罢休。

在军事领域,日本基本目标是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能够在世界确保其利益以及与中国抗衡的军事实力。为此,日本近期会与美国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强化日美同盟军事关系,并为解禁集体自卫权行使、将自卫队打造成“国防军”,为达成大国目标准备硬实力。同时,在军事力量建设上,日本着重加强信息化建设、远程化武器装备以及大型化武器装备。虽然日本在拥有战略进攻性武器方面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在常规力量的建设方面会下大力气,以培植一个不落后于时代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联合作战领域,近年日本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措施,包括具体的一些准备,都在扎实进行当中。这些都值得中国高度警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转自《日本学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