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处在“将起未起、未富先强”的特殊发展阶段。外国人看到的是中国国力之强,而大多数中国人觉得中国还有很多问题,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内外认知的分裂为中国外交造成了不利的局面。在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中国外交如果困在局面最复杂的周边,则难免疲于应付、越陷越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实现更多的观念突破和制度创新。这背后还要努力平衡中国人民和地区国家的期待。因而,中美在亚洲竞争的未来,恐怕并不是军备和盟友之争,而是人心、观念和道路之争。 |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中国由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眼看有希望摆脱百年来落后挨打、任人鱼肉的地位,所以遭到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围堵和遏制,就连周边的一些小国都仗着美国撑腰,欺负到中国头上来。 在许多人眼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虎豹环伺。中国的外交部门被迫积极维权,即便如此,不少人仍然认为中国外交太软弱。 而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看来,中国的处境实在是太好了。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据说几年之内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所公认,中国是未来最有希望的国家,甚至一些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 在部分国家的许多人眼里,掌握巨大实力的中国,开始变得傲慢、强硬而野心勃勃,中国外交四面出击,跟周边的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都爆发了领土纠纷,中国还在积极地计划向西边的中亚扩展势力,甚至在离中国海岸线遥远的印度洋打造军事基地组成的“海上珍珠链”。历史上强大的中国又回来了。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周边部分小国,都在鼓吹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在国际主流媒体集中的发达国家,中国强大而又傲慢的形象,更由于和本国经济危机后的萧条对比而更加夸大,从而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旋风。 中国外交的处境,在中国人看是“八面埋伏”,在外国人看却是“四面出击”,差距之大,达到几乎不能相互理解的程度。究其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处在“将起未起、未富先强”的特殊发展阶段。 外国人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看到的是中国整体国力之强。而中国人还没有从国家的强大中获得普遍富足的生活,大多数人觉得中国还有很多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历史的惯性也在影响中国人的看法,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外国”是比中国更先进的地方,中国在国际上仍然处在弱势的地位。 这种内外认知的分裂为中国外交造成了不利的局面。中国人觉得自己不过在积极维权,周边一些国家却犹如看到一只大病初愈的雄狮在街头愤怒地咆哮。这个时候有人“报警”,于是“世界警察”美国就“回归亚洲”了。 也许引发这场风波的第一根炮仗就是美国人偷偷丢的,但可能连美国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够这么快在亚洲重新找回“警察”的感觉。即便是在短短的五年前,美国战略学界还普遍认为,中国通过务实的经济合作和怀柔的“笑脸外交”,在亚洲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而美国那时候还在用导弹寻找拉登,一边虐囚一边推广“大中东民主”,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短短五年后,中国就被塑造成为亚洲和平的威胁。日本为了重寻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更是把宣扬中国威胁作为外交的核心目标。在讨论亚太防务安全的“香格里拉对话”上,中国成为了唯一的焦点,越来越有被群起攻之的态势。 当前中国外交的困局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只要中国的发展还没有超越“未富先强”的阶段,内外认知的分裂就不容易弥合。世界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中国,中国人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重寻在世界上的位置。在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中国外交如果困在局面最复杂的周边,则难免疲于应付、越陷越深。 中国新政府领导人上任以后,中国外交先选择了“逾越周边”。其中,和俄罗斯为首的金砖国家的关系,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非洲,中国重新定位和巩固了经济合作,提出了“义利并举”的新方针,中非关系出现新气象。今年四月习近平对欧洲的访问,将中欧关系提升到更高的格局,其中关于中欧共同“改革进步”、“文明共荣”的新提法,历史性地把中、西关系放到了平等互鉴的地位。对于最关键的美国,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基本得到美方的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外交在“外圈”的突破,不只是在于地缘意义上平衡,更在于对内外心理的兼顾,以新政策、新观念,多担责、多让利,展现大国气度和自信,符合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满意。 然而,中国外交在世界各地的“长袖善舞”,并不能替代在周边的艰苦深耕。周边的问题要复杂和敏感得多,许多矛盾牵动着中国人民和周边国家人民内心深处最脆弱的神经。同时,中国面对美国、日本等大国的试探,需要释放出明确信息,化被动为主动。现在中国必须面对的局面是:美国既然已经“回归亚洲”,亚洲就不能回到十年前。今天亚洲国家担心的是安全,中国就要提供安全。 为此,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实现更多的观念突破和制度创新。而这背后的关键,还是要努力平衡回应中国人民和地区国家的期待。因而,中美在亚洲竞争的未来,恐怕并不是军备和盟友之争,而是人心、观念和道路之争。这些事看起来很难做,但不难的话,就磨练不出一个能够贡献世界的伟大国家来。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转自BWCHINESE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