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衡”美国既可以是负面的和对抗性的,即类似于冷战期间前苏联和美国之间那种军事上的互相威慑,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和合作性的,即中美两国避免军事竞赛,加强经贸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承担国际责任,迫使美国对中国进行“合作”的同时,弱化美国对中国可能的“围堵”战略。 |
避免军事竞赛持续经贸合作 在亚洲,要达到平衡美国的目标,中国要两个战略平衡进行。第一,中国必须避免和美国的军事竞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常的国防现代化是必然的。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不具备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不被他国欺负,更不用说是成为大国了。但同时,中国也必须竭力避免一场军事竞赛。军事是美国的最大优势,一旦走上和美国的军事竞赛,中国很可能就会步前苏联后尘,很容易走上一条失败的不归路。美国和中国的军事竞赛,有助于美国的私营部门经济复苏、技术革新、可持续发展,正如上个世纪二战的开始,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一样。但中国不一样。无论从中国的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来说,一旦走上军事竞赛,最后必然走上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就和当时的苏联一样。这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一旦军事竞赛开始,大量的经济资源必然导入国有部门。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008年之后的4万亿经济复苏计划造成的负面结果,很好说明了这一趋势。一旦军备竞赛开始,国有既得利益必然借国家利益和安全之名,把整个经济导向军事化。前苏联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在军事上,中国能够维持在防守和威慑程度就已经足够了。 第二,中国需要根据既定的和平崛起路线,继续把重点放在经贸合作上。但中国必须改变从前只讲经济不讲战略,或者经济和战略不相配合的情况。尽管中国针对亚洲国家可能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实行战略性贸易,但对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国仍然要敞开经济大门。和亚洲国家的持续经济整合,是制约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手段。对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民来说,重要的还是经济生活。从中国获得的经济利益,能够软化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政策,也能防止他们在中美两国之间作简单而轻易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更进一步迫使美国也回到经济竞争的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地迫使中国和亚洲国家走上军事竞赛的轨道。经济竞争是良性的,而军事竞赛是零和游戏。 要建设性地“平衡”美国,中国也要在亚洲之外的其他地区开辟新的领域。这也是有可能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上“走出去”,速度很快。不过,中国战略上“走出去”没有跟上,导致两条腿不平衡。这一方面造成中国的海外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造成了外交资源的大浪费。同时,因为战略上缺失“走出去”,也使得国际社会很难相信中国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美国更是指责中国在国际责任方面“搭便车”。实际上,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话语下,中国的战略“走出去”是有可能的。中国军舰到索马里海湾护航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刚开始时,也引出了国际社会的一阵怀疑,但很快就没有这种声音了。只要战略“走出去”是利己利人的,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高。 战略“走出去”符合中国国内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旦中国战略走到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地区,中国就可以有效减轻在亚洲,尤其是在东亚和美国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重返亚洲”,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洲,美国在其它区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撤退,这就为其他大国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空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大国,都可以竞争这些新出现的战略空间。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完全可以在这些地区的秩序重建上,扮演一个有效的角色,如果不是领导角色的话。维持其作为唯一的世界霸权,仍然是美国的最高利益。美国从这些地区的后撤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想放弃这些地区。中国战略进入这些地区,扮演有效角色,就是说中国和美国同样,和这个国际秩序变得相关了。中国和美国的互动就不再局限于亚太地区,而是具有全球性质。这样,和美国的合作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平台。 并且,中国是有能力建立一个不同于美国的区域秩序的。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行为不可避免被西方指责,例如被视为是新殖民主义。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是中国的强势,因为中国做的和西方做的不一样。尽管中国要不断改善自己的国际经济行为,但并不用过于害怕西方的指责。只要中国的确是为了促进那里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无意把自己的政治秩序加于这些社会,中国的外交模式最终会被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存在的不可或缺性。只有到那个时候,中国就有了和美国合作的资格和机会,也具有了迫使美国“合作”的能力。 简单地说,中国和美国全球范围内的接触政策,可以转化成为中国“平衡”美国的有效政策。全球性接触不仅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后院(亚洲)演变成为战场,更可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一个有责任感又有能力履行责任的大国。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本文转自联合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