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开始对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在出访期间,安倍计划发表以所谓的“安倍主义”为基本思路的所谓“新战略外交”。所谓的“安倍主义”是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国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等新形势下抛出的日本“外交蓝图”,其暴露了日本欲拉东南亚国家共同制约中国以及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意图,这也是安倍“五原则”最明显的特点。不过,不仅东盟国家,就连日本舆论也对安倍的“围堵”中国战略表示质疑。 |
安倍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原计划首访美国,但由于恰逢美国举行总统就职仪式,美方表示“无力安排安倍访美”,致使他不得不临时改变行程,把首次访问国家定为越南、泰国和印尼等东盟三国。不过,安倍选择东盟三国作为被美国婉拒后的首访目的地并非巧合,而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开拓市场,振兴经济。多年来,东盟一直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据统计,2011年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额是2010年的2.4倍,达1.5万亿日元,连续两年超过对华投资。此前日本副首相兼财务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就是为推进日缅经济关系,支持日本企业进入缅甸。安倍此访,也是将经济重建作为最优先课题,他提出了“融入不断成长的亚洲经济圈”,促进经济合作与基础设施出口,推动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安倍再次担任首相后急欲振兴日本经济,东南亚作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对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拉拢东盟,配合美国。就战后的军事和外交体制而言,日本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独立国家,在外交和军事领域,日本严重依赖美国,不能单独决定对外发动军事行动。奥巴马连任后,积极巩固其亚太战略,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向来对美国亦步亦趋,安倍此次出访东盟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保持一致。安倍选择在与美国展开战略对话前访问东南亚,就是急着给美国以日本积极加强与亚洲各国合作关系的印象。日本还欲借此拉拢东盟,以便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谋求共同对华的步调,在未来构建亚太政治安全格局方面占据有利地位。
第三,摆脱困境,制约中国。安倍上台接手的是野田政权留下的一个外交“烂摊子”,日本在与邻国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岛屿纠纷中处于“四面楚歌”的窘境。为打破僵局,安倍上台伊始,依次给俄罗斯、越南、印尼、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领导人打了电话,并派特使访韩和副首相麻生访缅、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及澳大利亚。虽然客观上安倍看似想改善对华关系,但他上台伊始就与中国形成了正面冲突。面对高度紧张的中日关系,安倍不得不开展迂回外交。在启程出访东南亚三国之前,安倍声称要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增强日本的外交实力,同时呼吁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共同组成“民主安全菱形”,实质上,这已经是在与实力日渐增强的中国抗衡。
安倍原定行程计划包括发表有关亚洲方针政策的演说、参加日本与东盟交流40周年纪念仪式等内容,但由于人质事件,其中多项访问内容被迫取消。在最后一站印尼,安倍匆忙发表了日本“亚洲外交五原则”,具体为:第一,日本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创造相同价值观。第二,日本愿与东盟国家一起全力维护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欢迎美国重视亚洲的政策。第三,积极推进日本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建设各种网络,促进投资,拉动日本经济的复苏,与东盟共繁荣。第四,日本与东盟共同发展与守护亚洲多样的文化。第五,促进日本与东盟各国年轻人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虽然号称是“亚洲外交五原则”,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东盟的。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曾相继提出过一系列亚洲外交思路。从“日本不做军事大国”、要与其他亚洲国家以“真正的朋友,建立心心相通的互信关系”的“福田主义”,到不满足于经济合作而希望介入东南亚安全体系建设的“宫泽主义”,再到如今的所谓“安倍主义”,通过这些不同的提法,既可以看出日本亚洲政策传承与延续的轨迹,也可以发现“安倍主义”独有的色彩,以及日本东南亚政策的内涵变化。由于“安倍主义”是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国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等新形势下抛出的“外交蓝图”,“安倍主义”与此前“福田主义”、“宫泽主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其暴露了日本欲拉东南亚国家共同制约中国以及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意图,这也是安倍“五原则”最明显的特点。
不过,对于安倍此访究竟取得了多大“成效”,并不令人乐观。东南亚国家的舆论指出,东盟欢迎日本的投资与科技合作,但绝对不会支持日本制衡中国的企图。越南驻华大使1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越建交63周年记者会上表示,“拉拢大国对抗中国不是越南的意愿”。就连日本国内舆论也对安倍的“围堵”中国战略表示质疑。《日本共同社》曾撰文指出,日本希望同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关系,以打开持续胶着的对华外交僵局,但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日本能否取得成果尚无法预见。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文莱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