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外交与战略
  • 王毅: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22-11-09 17:45
  • 冯仲平:更重要、更复杂,中欧关系未来路在何方? 2022-11-03 19:18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中欧关系愈加重要和复杂。一方面,双方竞争加剧,一些欧洲国家在贸易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增加,中欧之间的认知鸿沟也出现扩大。另一方面,中国仍是欧洲重要的经济伙伴和市场,在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前景宽广。欧洲渴望成为一支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对华合作远大于分歧。双方需要探索出务实理性平衡的新关系模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 董春岭: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2022-10-21 18:44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能否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将是下个阶段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二十大报告以专章论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国家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蕴含的系统思维和统筹方法贯穿二十大报告“国家安全篇”的内容。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这“五个统筹”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乃至世界性意义。
  • 王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何影响世界 2022-10-21 18: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如何完善总体布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如何影响世界?第一,把握时代大势,以中国选择稳定世界。第二,强化中国发展,以自身发展贡献世界。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四,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画出最大同心圆。
  • 陈兆源: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呼唤更有效的全球发展治理 2022-10-19 21:16
    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贫富差距正历史性地扩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可通过南南合作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在多边层面继续团结全球南方国家,使减贫与发展议题重归国际议程的核心;在双边层面扩大并深化南南合作,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在知识层面助力构建符合后发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能力。
  • 徐明棋:全球滞胀风险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外 2022-10-19 21:12
    全球经济滞胀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带来如下挑战: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美欧央行为了抑制通胀持续提高利率对中国金融造成冲击;经济增长停滞进口需求下降对中国出口不利;美欧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引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震荡并对中国造成冲击。但同时,美欧经济陷入滞胀也给中国带来机遇:美国,尤其是欧洲国家微调对华经贸的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对华投资的限制、非核心技术的一些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有可能放松,这是我方的一个积极因素。有鉴于此,我们要:继续做美欧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工作,稳定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尽量发挥中国大市场的优势和潜力,做好周边国家的工作。夯实RCEP的经济合作内容,提升其合作水平。进一步将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做强、做实。对美欧在全球治理上的提议和政策,予以冷静回应。
  • 史明德:中德建交50周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保持稳定良好势 2022-10-10 17:49
    中德建交50年来,两国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双方通过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了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关键是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共识,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减少误解和摩擦。双方在保持传统合作的同时,还要打造面向未来的领域合作新亮点、新平台,不断做大双方合作的蛋糕。维护和发展中德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助于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正能量。
  • 张蕴岭:恢复邦交50年却愈发“相看两厌”,中日如何重拾友好 2022-09-30 20:21
    9月29日是中日建交50周年纪念日。近年来,随着在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日两国关系的定位和相互认知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发展愈发警惕,更积极地追随美国制约中国;这进而也引发了中国的强烈不满。面对两国关系可能持续下滑的切实风险,两国亟需重温建交初心,重拾友好合作精神,扩大对话交流,共同维护和平发展大局。
  • 程永华:中日关系50年,为何“既近又远”? 2022-09-30 20:18
    我觉得,中日关系这50年,从一开始的“既近又远”,发展到“近而又近”,现在又有些“既近又远”的味道。近既是指地理位置,也是指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各种交集,远一是疫情的隔断,二也是心理距离,似乎有点冷冰冰的感觉。双方听到的似乎都是透过麦克风传来的声音,不真切,杂音很多。要重新打破这种氛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双方民众要多面对面地接触。广泛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一直是中日关系一个很大的特色。我始终相信,国之交在民相亲。
  • 王毅:为和平发展尽力  为团结进步担当——在第77届联合国 2022-09-26 17:56
    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把握历史的潮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主张坚定而明确:第一,要和平,不要战乱。第二,要发展,不要贫困。第三,要开放,不要封闭。第四,要合作,不要对抗。第五,要团结,不要分裂。第六,要公平,不要霸凌。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站在团结合作一边,站在时代潮流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利益一边。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始终是热点问题的斡旋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