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日本 > 正文
项昊宇:日本政坛重现“两强多弱”的动荡格局
发表时间:2024-11-22 22:45 来源:国际网
10月27日,日本举行第50届众议院选举,执政的自民党失去过半数议席,面临执政危机,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议席跃升,重新具备了挑战自民党的实力。从这次选举结果看,日本政坛格局从“一党独大”走向“两强并立”。同时,政治生态呈现进一步的右倾保守化。此外,日本民众的“政治不信感”在蔓延。这次选举结果把石破茂推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他很可能成为又一个“短命首相”,日本政治也可能再度陷入“十年九相”的动荡周期。

10月27日,日本举行第50届众议院选举,在总共465个议席中,执政的自民党获得191席,较选前减少67席,创下近15年来最少席位。自民党的执政盟友公明党仅获24席,较选前丢失8席。而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的议席则跃升50席,达到148席。由于自公联盟未能获得过半数议席,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石破茂早早面临执政危机,而失去稳定架构的日本政局也将进入新一轮动荡周期。

自民党“一党独大”格局被打破

本届日本众议院选举创下一个新纪录。石破茂10月1日正式就任日本首相,八天后“光速”解散众议院,执政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大选,成为日本宪政史上“最快大选”。自民党则创下2009年以来最差国政选举表现,自2012年重新执政以来首度失去众议院过半数议席。尽管自民党仍维持着第一大党地位,但失去对众议院的控制权后,自公两党想要顺利推进立法程序和政策议程,将不得不寻求在野势力配合,通过在权力分配和政策路线上做出妥协,以维持执政地位。

至于自民党败选原因,首当其冲是政治“黑金”事件的冲击。2023年底,自民党多名国会议员隐瞒收受政治资金回扣的丑闻被曝光,引发日本舆论哗然并发酵至今,事件不仅暴露出自民党内存在系统性的贪腐积弊,也反映出自民党长期独大所产生的骄纵懈怠情绪。无论是前任首相岸田文雄还是现任首相石破茂,在“黑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都左摇右摆,首鼠两端,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使不少铁杆支持群体对自民党失去了信任。尽管自民党议员大多有强大的后援团体和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但在这次参选的46名牵涉“黑金”丑闻的议员中,仍有28人落选,这充分反映了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

此外,在日本民众最为关心的经济民生问题上,自民党政府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面对物价持续上涨压迫民生、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少子老龄化形势空前严峻的惨淡现实,自民党政府却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岸田政府的经济政策号称主打提升社会收入水平,但日本老百姓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赶不上物价上涨和日元贬值的速度。日本民众发现,日本经济所经历的“失去的30年”,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自民党政府缺乏推动深层次改革的决心和能力,以及始终在各种修修补补的短期刺激计划和功利主义政策上打转,从而导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积重难返。

保守政治主导下的“两强并立”局面

自公两党表现拉胯,在野势力则有喜有忧。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吸收了不少来自自民党的分流票,重新具备了向自民党发起挑战的实力。该党前身民主党正是因为在2012年的众议院选举中大败而丢掉政权,时任日本首相、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不久前当选立宪民主党党首,此次大选算是报了“一箭之仇”。以大阪等关西地区为根据地的日本维新会此次表现平平,较选前减少五个议席,但仍凭借38席维持了众院第三大党地位。表现最为亮眼的当属国民民主党,议席从选前的7席暴增至28席,一举跻身众院第四大党。剩下的议席被令和新选组(9席)、日本共产党(8席)、参政党(3席)、保守党(3席)、社民党(1席)等小党派和无党籍议员瓜分。

从这次选举结果看,日本政坛格局和政治生态呈现几个新特征。

首先,政坛格局从“一党独大”走向“两强并立”。自民党从1955年成立至今,除两次短暂下野之外,一直占据着执政地位。进入21世纪,日本有意效仿美国、英国尝试两党政治,从自民党和前社会党中分流出来的政客组建的民主党逐渐崛起。在2009年众议院大选中民主党一举战胜麻生太郎领导的自民党,首度执掌政权。但民主党三年执政期间,内政外交乱象丛生,最终被东山再起的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赶下台。自民党正是凭借在2012年众院大选中的翻盘,重新奠定了一党独大的地位。本次大选后,随着自民党和立宪民主党的势力此消彼长,日本政坛格局迎来重大拐点,朝野政党正在酝酿新一轮分化重组,可能重回两强并立、多党相争的复杂局面。

其次,政治生态呈现进一步的右倾保守化。这次选举中,日共、社民党两个传统左翼政党只维持了屈指可数的议席,带有左翼民粹色彩的新兴政党“令和新选组”拿下9个议席,而属于保守派的其他大小政党则占据了90%以上的议席,日本政坛由右倾保守势力主导的局面更加固化。值得关注的是,由右翼作家百田尚树创立的政治团体“保守党”刚成立一年,首次参加国政选举就拿下3个议席,具备了法定意义上的政党资格。该党政策主张具有激进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色彩,获得日本国内“网络右翼”等极右群体的追捧。自民党内右翼势力领袖高市早苗虽然在党总裁选举中惜败石破茂,但在这次选战期间却颇受欢迎,轻松胜选。在右翼保守势力当中,已出现要求高市早苗率部与保守党、参政党等右翼势力“合流”的呼声。在日本社会思潮整体趋于保守右倾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右翼政治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第三,日本民众的“政治不信感”在蔓延。此次众议院大选的投票率仅有53.85%,系二战后第三低的投票率,在实行西方选举制度的国家中属于最低水平。有分析指出,日本民众原本支持自民党长期执政,主要是看重自民党在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崛起过程中领导有方,执政能力经受住了考验。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民众逐渐对自民党感到失望,导致其两度下野。但在经历了民主党执政三年的“噩梦”之后,日本民众求稳心理上升,更倾向于由经验丰富和人才较多的自民党来执政。然而,看到此次“黑金”丑闻,日本民众对政治的失望情绪再度达到一个高点,并通过投票对自民党发出了“严重警告”。日媒民调显示,不支持特定政党的日本民众比例达到了40%。另外,此次选举的低投票率还印证了一点,即日本民众对于自民党的不满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对在野党的支持。日本民众虽然对自民党不信任,但也不愿把政权交给在野党,这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于政治的失望、不满情绪在蔓延。

炙手可热的国民民主党

这次选举结果把石破茂推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石破茂之所以急于解散众院举行大选,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新内阁上台后的“新鲜感”,能帮助自民党刷新形象,提振支持率,如能趁势拿下选举,有望筑牢党内根基,为长期执政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石破茂也深知“黑金”丑闻冲击下的自民党选情堪忧,尽早举行大选,即便结果欠佳,也可以把责任推给上届岸田内阁,以免自己成为“背锅侠”。

然而事与愿违,石破茂内阁开局不利,各大媒体的民调支持率均低于50%,最低仅有28%,成为本世纪以来历届内阁中的第二差开局。在选战期间,石破茂围绕党内受处分议员的推荐资格问题见风使舵,最终做出严厉切割决定引发党内矛盾,选战终盘又曝出自民党向非推荐议员发放巨额选举资金的争议事件,进一步恶化了自民党的选情。败选结果出炉后,自民党内不少人认为石破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高市早苗为首的“反石破”阵营更是蠢蠢欲动,令石破茂处境更为艰难。

对自民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保住执政地位。所幸在野势力仍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推翻自公政权。在11月11日的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石破茂凭借自公两党优势席位,有望继续当选首相,从而继续执政。但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执政架构,自公两党需要尽早找到合作盟友,无论是从政策理念还是人数规模看,国民民主党和日本维新会是相对合适的选择对象。尤其是玉木雄一郎领导的国民民主党凭借这次选举中的跃升势头,在政坛炙手可热,其政纲也受到舆论追捧,成为自民党和立宪民主党争相拉拢的对象,该党做何选择将决定未来政坛格局走向。但国民民主党为了彰显独立自主性,目前尚无意倒向任何一方。作为现实选择,自民党将不得不在具体政策上寻求国民民主党的配合,焦点政策议题包括自公联盟重点推动的新财年预算案、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税制改革以及政治改革方案等,石破内阁唯有向在野势力做出重大妥协,才有可能换取有关政策议案通过。这也意味着石破茂的执政前路会处处受制于人,举步维艰。

上一次日本政坛出现这种局面还是在1993年7月,当时自民党同样因“金权政治”丑闻在众院选举中失去多数议席,最终其他八个党派达成合作协议上台执政,使自民党首次沦为在野党。其后日本政局陷入三年动荡,朝野政党展开一系列分化重组,经过四届多党联合政权,直至1996年11月自民党才恢复单独执政地位。目前自公两党尚维持着参议院的多数议席,明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才是决定自民党和石破茂命运的生死之战。

回顾日本实行宪政的139年间,日本一共经历过102届内阁,出现过65名首相,平均每个首相在任时间不过两年。进入21世纪,除了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其他八名首相的平均在任时间不过一年多。从这次大选结果看,石破茂很可能成为又一个“短命首相”,日本政治也可能再度陷入“十年九相”的动荡周期。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