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结果预示着,激烈党争的态势将继续主导美国国内政治走向。一方面,在高度政治极化的背景之下,共和党如果掌控众议院将对拜登政府施政带来重大掣肘。另一方面,在即将进入大选周期的情况下,党争态势也会不断加剧。在对外政策层面,共和党在国会席位的增加可能强化美国对外战略的“鹰派”色彩。同时,共和党内的“不干涉主义”主张则可能制约拜登政府的激进外交议程。但在对华政策方面,中期选举再次强化了美国国内的对华敌意氛围,共和党力量的上升则可能加速重大涉华议案的立法进程。从而加大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
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于11月8日举行,截至14日的结果显示,民主党已在参议院拿下50个席位,无需等待佐治亚州的第二轮选举便可守住参议院的微弱优势。众议院因计票原因仍未确定最终结果,目前态势仍显胶着,共和党暂时处于领先并有更大可能夺回众议院控制权。 此次选举共和党人预期的“红色浪潮”并未出现,执政的民主党表现超出预期。历史上,在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总统的选民,往往因心理补偿效应和权力制衡的倾向而在中期选举中投票支持在野党,执政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去席位成了大概率事件。这种“钟摆效应”就使中期选举成为了总统所在政党的梦魇。此次选举大体延续了这一态势,共和党较上次选举赢得了更多选票,其在佛罗里达等传统“摇摆州”的支持率进一步增加,并在部分“深蓝”选区胜出。但是,共和党的表现并未达到其预期,即便拿下众议院也将仅能维持微弱优势;原本预期激烈的参议院选举,共和党丢掉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关键席位,使得民主党继续保持掌控权。在州长和地方层面的选举中,共和党的压倒性胜利也并未出现。共和党大佬参议员麦康奈尔等人已经公开承认共和党的表现不佳。 上述选举结果预示着,激烈党争的态势将继续主导美国国内政治走向。一方面,在高度政治极化的背景之下,共和党如果掌控众议院将对拜登政府施政带来重大掣肘。可以预期,围绕移民、堕胎、应对通胀等民众关注的重大国内议题,共和党很可能对民主党发起反攻倒算,拜登再欲推出社会经济领域的大型立法将受到显著制约。共和党人弹劾拜登总统的可能性也将明显增大。可能成为新任众议长的麦卡锡等共和党人,此前已多次公开表示将对拜登展开一系列调查,乃至发起弹劾。而冀图东山再起的特朗普势必在其中煽风点火。围绕这些问题,仍然大体处于均衡态势的两党,进一步的激烈对峙和政治僵局将是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在即将进入2024年大选周期的情况下,党争态势也会不断加剧。此次中期选举中获得大胜的佛罗里达州长德桑蒂斯,已经被视为共和党2024年总统提名人的有力竞争者。此类抱有更大政治野心的人物,必然会在争取党内支持的同时,对对手政党发起新的政治攻势,以彰显个人政见和曝光度。 在对外政策层面,中期选举不会触发美国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但仍会带来不少微妙影响。正如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所显示的,美国两党的对外战略总体基调正在变得愈发趋同,民主党政府对于国际环境、安全威胁的判断以及政策工具的使用,与特朗普政府2017年的《国家安全战略》并无根本不同。两党对于维系美国霸权地位的追求亦有高度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共和党在国会席位的增加可能强化美国对外战略的“鹰派”色彩。在诸如伊核谈判、朝核等问题上,共和党相对更为强硬的一面,可能会对拜登政府的既定策略产生压力。 与此同时,共和党内的“不干涉主义”主张则可能制约拜登政府的激进外交议程。目前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对乌克兰军援问题。围绕该问题,不少共和党议员表示美国不应无限制地支持乌克兰,认为拜登政府的援助政策不仅加剧了美国财政负担,也使得美国可能陷入新的无休止的外部纷争。在民主党进步派议员秉持同样主张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对乌援助可能面临较大变数。加之乌克兰危机升级的潜在危险性,美国对乌克兰危机的整体政策存在嬗变可能。 在对华政策方面,中期选举再次强化了美国国内的对华敌意氛围,共和党力量的上升则可能加速重大涉华议案的立法进程。两党通过炒作涉华议题在选举中博取舆论关注,已经并非此次中期选举的独有现象。此次选举进程中,不少候选人将所谓应对中国“威胁”列入个人政纲,两党都有炒作对方存在所谓“通华”问题。针对所谓“台湾政策法案”等重大涉华立法,共和党本就对民主党的立法推进速度不满,也反对拜登政府试图淡化法案对华刺激内容的一些做法。 近几年,国会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持续上升,新一届国会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两党竞相展示强硬的现象可能进一步突出。同时,一旦府会分属两党掌控,政府与国会在对华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层面也可能产生不同步和不同调,从而加大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文章转自“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