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类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乌克兰危机,都只是百年大变局中的新变量,这些新变量各有影响,而所有变量的叠加性影响却更为深远,构成全球安全与世界发展的挑战。为此,中国提出“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六个坚持”为要点的全球安全倡议,这彰显一个崛起大国的人类情怀、全球担当与国际责任感。中国大力弘扬全球安全倡议,推动该倡议在全球层面上更好地落实,必须:一要保持国家形象与政策的独立性。二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三要优先经营周边,做厚做强战略空间依托。 |
全球安全 面临的挑战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这种变局的广度与深度,乌克兰危机触发了大国冲突的传统病症,成为这种变局的最新表现。近四十年来我们所见证的自由、开放、合作、繁荣的世界似乎正在远去,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难以避免地发生改变,或者说一切似乎突然间跳转到另外一个画面,人类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地表现出来。任何单一的变量,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乌克兰危机,都只是百年大变局中的新变量,既非决定性的,更非大变局本身,这些新变量有其各自的影响,而所有变量的叠加性影响却更为深远,而这构成全球安全与世界发展的挑战。 首先,世界政治集团化、阵营化日见清晰,至少在大国层面,美西方与非西方对峙态势已然表露。这种状况与其说世界力量变化特别是中国崛起使然,不如说是西方固有的思维形态促成。美西方硬要把中俄牵扯到一起,视之为“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家”,竞争取代合作、牵制取代协调,其本质虽非完全敌对,但对抗色彩十分明确而突出。虽然“该合作的合作、该对抗的对抗”,但对抗却是全方位的、全域型的、分道扬镳性的。西方抱团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将其逐出SWIFT系统,酝酿涵盖印太地区却排除中国的数字贸易协议、互联网协议、推动排除中俄的亚太新经济框架,欧日韩澳(大利亚)趋美抱团的阵势突出,拜登政府纠合的民主同盟也可能成为常态性的国际平台,“印太战略”的目标进一步聚集,外延也可能进一步扩大。 其次,国际力量格局消长态势未变,但东升西降态势趋缓,西强东弱的现状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从1980年到2018年的近40年内,美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一直维系在25%左右,个别年份如2000年上升到32%左右,但总体上占世界的比重基本处于不变状态,而且美国与欧、日、俄等大国的差距在加大,只有中国缩小了与美经济规模差距。美国最近修改统计规则,把个人住宅投资等纳入GDP,一下子增加了1.5万亿美元(等于接近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新兴市场曾有过集体性崛起的高光时刻,但近几年来增速都在趋缓。2015年以来,受到制裁的俄罗斯经济规模进一步萎缩,南非、巴西经济大幅下滑,俄罗斯经济今明两年可能进一步萎缩,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只有印度状况较好。由于近几年全球经济下滑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新冠疫情导致要素流动受阻,因此即使有刺激政策,但因落实起来面临的制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且,疫情的全球蔓延,导致各国同步陷入下滑,缺乏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的带动性复苏力量。这种结果使得全球力量格局变化可能变得迟缓起来。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西方GDP超过世界一半,其在全球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还可维持一段时间。 再次,国际秩序基础动摇、全球治理赤字增多,缺位严重。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已任,但在安全问题上,它既不能制止大国对外发动的冲突甚至战争,更难以消除战争根源。多年来,联合国既未能制止霸权国家的战争冲动,也没能阻止乌克兰危机的发生。此外,在调查新冠肺炎疫情起源问题上,联合国还不时受到霸权国家的胁迫。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联合国共识难聚,决策效率低下,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分歧进一步扩大。联合国本身的改革止步不前,大国政治信任进一步削弱,都为联合国共同应对人类挑战的前景蒙上阴影。在发展问题上,贸易战损害了国家间共生互利的基础,拉帮结派的“小圈子化”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政策国际流动以及国际经贸金融等秩序安排。 最后,全球化退潮,自由主义隐退,强权政治回归,世界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在全球化驱动下,数十年的世界发展与繁荣得以实现,亦使后发国家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崛起,相对“侵蚀”了西方的优势。产业外包、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等等,激起民粹主义浪潮在欧洲和北美汹涌澎湃,反全球化、排外主义、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国家利益至上再度兴起,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日益暴露,自由主义被现实主义所取代,甚至成为西方国家的基本的政治诉求。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国经济进一步下滑,世界及各国经济预期被一再下调,加之受全球化退潮影响,经济困难局面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善,各国民生更为艰难,经济下滑的影响延伸到政治社会领域,即经济矛盾演变为社会政治矛盾可能性增大,甚至可能上升至政治冲突层面,各国对外妥协空间进一步收窄,强硬倾向则有更大市场。国家之间的挑衅与反挑衅、压制与反压制、孤立与反孤立、制裁与反制裁、威慑与反威慑等等,在不同层面逐渐表现出来。霸权国家针对其他大国的军事战略调整、军事同盟扩大、军事机器强化,北约可能进一步染指传统区域以外的图谋,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等乱象随处可见,这些都表明强权政治盛行下,不可能是一个有安全边界的世界。人们曾经认定,大国之间的战争难以想像,但从未有一个大国承诺过放弃使用武力;而且,个别大国使用武力威胁甚至入侵其他国家的历史一再上演。无论在自由主义风行的时代,还是在现实主义占主导的时代,战争的威胁从未退隐,网络战、金融战、贸易战和舆论战等各种形式的博弈亦愈演愈烈。 应对挑战的 中国答案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指出:“今天,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肩上。”在一个攸关人类安全与共的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系统提出“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六个坚持”为要点的全球安全倡议,是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之后为世界呈现的一个全新倡议,也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变化,各种安全挑战叠加的时局下提出的一个有针对性的倡议,关系到未来世界稳定、和平与发展,彰显一个崛起大国的人类情怀、全球担当与国际责任感。 国际变局风雨如晦,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更显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中国大力弘扬全球安全倡议,推动该倡议在全球层面上更好地落实,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熟悉并掌握不同寻常的国际交往、处事方式,从容应对日趋复杂的各种挑战。 一要保持国家形象与政策的独立性。新中国自成立起作为一个大国被世界尊重,就在于新中国是一个有着独立自主立场、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大国。在一些大国单边主义、利己主义、逐利主义、民族主义倾向上升的时下,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崛起于世界,首先是作为一个有份量的和平力量和发展力量,更显弥足珍贵与重要。中国的力量壮大一分,和平的力量就会增大一分,发展的动力也会增强一分。我们要发展巩固合作开放、包容互惠、相互支持的区域性或国际多边机制,旗帜鲜明地反对集团政治是我们面对集团化、阵营化世界的基本立场。中国不迎合、不回避也不担心对抗性竞争,坚持战略自信,正视国家间难以回避的竞争性;同时尽可能寻求与美西方国家建设性交往。面对对抗性的政治或军事“小圈子”,也要努力寻求在交叉领域开展和深化合作。 二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未来国际经济环境或将大不同以往,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博弈风险趋升,一些国家对华“脱钩”“断链”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深远。在告别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时代的同时,我们需要做好善后,消除其留下的问题,同时努力推动新型全球化。继续倡导多边主义,共促全球发展合作,避免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演化成社会和安全问题。发展是前提,安全是保障,没有安全,发展等于归零,因此,我们要寻求有安全的发展,要把发展与安全紧紧扭在一起,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积极预判风险,努力予以化解。 三要优先经营周边,做厚做强战略空间依托。从产业链安全而言,产业链的无限延伸虽可摊薄生产成本,但难以化解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之虞,因此周边应该成为补链、建链的重要地带,真正使周边成为内循环的外沿,外循环的前沿,在统一国内大市场过程中努力与周边对接,扩大从周边国家的进口,增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增强中国地缘经济辐射力。让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更深更广更多地惠及周边地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