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南亚 > 正文
张蕴岭:东盟变了么
发表时间:2022-05-31 17:15 来源:国际网
东盟基本没变,但有调整。东盟有三个基本没变:一是东盟团结,二是开放发展,三是以东盟为中心。东盟所做的调整主要是对外关系。中国正面对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东盟和东盟国家。东盟与中国既开展合作,又保有距离,而合作与距离之间的弹性张力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处理好了合作会增强弹性,处理不好会拉大距离。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需要有更强的韧性。

最近,有关东盟的议论很多,由于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了与东盟成员的领导人会议,把双方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多数东盟成员参与了美国领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等等,一些评论认为,东盟变了。鉴于我国与东盟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人们自然关心,东盟是否变了。

我的回答:基本没变,但有调整。

基本没变的方面是哪些呢?在我看来,东盟有三个基本没变:一是东盟团结,二是开放发展,三是以东盟为中心。

所谓东盟团结,主要是指成员国在区域共建上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东盟的基本利益。东盟不是一个区域管理组织,而是一个区域性协商合作组织。一位东盟前高官强调:中文把ASEAN翻译成东盟是不对的,我们不是“盟”,而是“协”(Association),“盟”是法规一致,“协”是协商一致。东盟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开展合作的,是通过各成员国的努力,而不是靠东盟组织来实现目标的。

东盟认同成员在国家制度、治理方式、对外关系上的多样性,但在区域共建上是目标一致的。对内,各成员国协力共建东盟共同体,把东南亚建成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地区。对外,各成员国“抱团取暖”,协力为东盟发声和争利。尽管内外部发生很多变化,但东盟团结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观察东盟,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团结,不是要大家一起反对什么,而是要一起做什么,有别于传统的结盟对抗,这非常重要。

所谓开放发展,是说东盟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发展,始终把促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从东盟构建特惠贸易安排、自贸区,到推动“10+1”对话合作机制和自贸区,再到领衔构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是旨在对内对外推动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这里,可以回顾1997年东南亚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在东盟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东盟没有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而是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进入,促进经济回升。东盟与中国率先构建自贸区,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肆虐的时候,东盟决定领衔推动RCEP谈判。东盟推动集体开放议程,但并不限制成员国参与其他开放措施安排,比如,在美国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日本牵头CPTPP(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美国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时,东盟部分成员自行选择参加。

东盟区内资源有限,依托外部市场,吸引外来投资,是东盟成员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看到,尽管新冠疫情仍没有退去,东盟国家都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尽力推行积极的开放措施,大力吸引产业转移和创新投资,加快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东盟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这无疑会提升东盟对供应链重构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坚持开放发展,重点是创建区域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参与实现提升,而不是要主导规则制定。

所谓以东盟为中心,主要是指东盟自主规划和推动议程,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坚持东盟的自主性。在自主规划和推动议程上,东盟做的事情不少,主要是构建了多层、多向的“东盟+”对话合作机制,由东盟领衔推动构建“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以及推动RCEP谈判等。这些机制不仅有利于东盟发展本身,而且也有利于东亚和相连地区。

东盟作为10个国家的合作区,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从现实利益上,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东盟的朋友自己开玩笑说,东盟就像一个并不漂亮,但很有魅力的少妇,大家都愿意来与东盟打交道。这对东盟来说,是好事,因为这会为东盟带来利益,提升其影响力,但也具风险,可能会使得内部分裂,或者逼迫选边站。在此情况下,维护以东盟为中心,就是维护东盟的团结,受益而免受损的保障。其实,在大国竞争的形势下,以东盟为中心,是一种“以守为进”的智慧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以东盟为中心,并非基于拒阻思维,而是一种开放思维,并非寻求东盟主导,而是力求东盟导向(driver seat)。东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了向好的发展,这不容易。

东盟所做的调整主要是对外关系。东盟是一个开放的地区,对外关系的原则和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轨和平衡。所谓双轨,是指各成员国对外关系与东盟整体对外关系。各成员国各自开展对外关系,以不违反东盟总体利益为原则,东盟代表成员国整体与外部打交道(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东盟争利和创利。所谓平衡,主要是指东盟整体的操作,一是内外平衡,以内平外,防止被外部主导;二是在各外部力量间,特别是在大国间进行平衡,制约“一家独大”,防止在本地区发生冲突。

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拉开了中美战略碰撞的大势。东盟与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选边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选择。不选边站,不是不做选择,而是做基于东盟利益的“平衡选择”,也可以称之为“平行选择”。平衡不等同于平等,平行不等同于等距离,具体如何选择,主要基于自身利益。

拜登总统表示,美国与东盟关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力邀东盟参与美国的战略设计。就东盟与美国的关系而言,总的看,东盟既不对接,也不反对美国的战略驱动,在尽可能维护自主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互动和链接。美国提出“印太战略”,东盟并没有反对,而是接受了“印太”概念,发布了自主性参与“印太战略”的文件(东盟印太展望)。东盟强调,印太是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合称,东盟地处中心地位,参与印太的基本原则是以东盟为中心,印太框架要体现包容性,东盟要在印太经济和安全框架中发挥导向力(to lead the shaping),在多重竞争中发挥中间人(broker)的作用,参与并维护东盟制定的国家关系基本框架和原则,利于东盟的共同体建设,实现双赢等等。东盟没有参与美国推动构建的“AUKUS”安全同盟和“四方对话”机制。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东盟多数成员国参加,但东盟没有集体参与。美国邀请东盟国家在华盛顿举办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把美国与东盟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在联合声明中,东盟让美国明确表示,尊重东盟牵头制定的基本规则,如“东盟友好合作条约”(TAC)、“东盟宪章”等,尊重东盟的中心地位,以及东盟参与印太战略的自主立场等等。可以看出,东盟对于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是积极的,但尽力保持自主性,避免过度倾斜和陷入战略竞争旋涡。

在成员国对美关系方面,情况更复杂些。美国与东盟一些国家有着特殊的关系,美国与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是军事同盟关系,与越南是非盟友伙伴关系,这些国家都有维护与美国特殊关系的意愿和利益诉求,“近美”是一个基本选择。但是,出于现实利益,在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时,他们也尽可能保持“平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力求实现“智慧平衡”(smart balance)。这种平衡具有动态调整的含义,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处理上会采取非平衡的灵活做法,不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过度倾斜,甚至一边倒,目前看,尚未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中国与东盟接邻,双方不仅有着特殊的近地缘关系,而且也发展起来了紧密的利益链接。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一段时期,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好,政治对抗、矛盾冲突、甚至战争都曾发生,南海海域的争端也一时难以解决。冷战结束后,双方通过“双轨机制”逐步发展起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改善与加强双方关系上,东盟的作用功不可没,从小心翼翼地开展对话,到积极推动自贸区、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以及缓解南海争端,双方找到了利益汇合点,达成了战略共识,加固了利益基础。

中国把与东盟的关系置于外交的突出地位,支持以东盟为中心,支持东盟参与印太的基本方略。中国是东盟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一些方面,中国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东盟成员与东盟整体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都给予高度重视。总的看,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东盟成员国的基本共识。东盟在参与印太战略的展望文件中强调,印太战略要包容,意在不要围堵中国,在美国—东盟峰会期间以及参与美国领衔的“印太经济框架”时,东盟领导人都明确表示,不要,也不能与中国脱钩。这是东盟国家的真实想法,因为东盟的产业链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随着东盟享有美国(还有其他盟国)提供的更多优惠,中国受到了更多的制约,中国的许多竞争优势可能会被降低,这也许是东盟许多国家愿意看到的。

值得指出的是,有两个因素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影响很大:一是南海争端;二是中美战略竞争,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会不时出现震荡,也可能会出现紧张局面。

中国正面对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东盟和东盟国家。东盟与中国既开展合作,又保有距离,而合作与距离之间的弹性张力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处理好了合作会增强弹性,处理不好会拉大距离。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需要有更强的韧性。

(作者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章转自“山大国际观察”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