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沈孝泉:立陶宛是“个案”,但欧洲对华立场更趋复杂
发表时间:2021-09-14 15:47 来源:国际网
立陶宛对中国采取极不友好态度,甚至违背“一个中国”原则,造成了两国关系出现危机,应当说这在欧洲还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不会对中欧整体关系造成影响。但也应当看到,在美国加紧对中国实行打压导致中美竞争和对抗加剧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对华立场出现了更加复杂化的趋势。这一点在中东欧地区显得尤为突出:第一、“新欧洲”进一步追随美国。第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取向出现分化。第三、欧盟难有对华共同政策。

最近,不起眼的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公然违反“一个中国”的原则惹恼了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华大使,中立双方外交关系陷入严重危机之中。立陶宛问题虽属“个案”,但反映出欧洲在对华立场上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状况。

今年7月,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交涉、晓以利害,竟悍然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举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8月10日,中方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在立陶宛大使召回国前夕,欧盟各国驻华使节前往立陶宛使馆与大使合影告别,以此来表示欧盟的“团结”,也是间接地对中国的表态。

立陶宛政府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中立关系的做法并不是孤立和偶然事件,最近几年立陶宛破坏两国关系已经有迹可循。2019年2月,立陶宛安全部门在一份报告中将中国称为“国家安全威胁”。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2019年7月表示,不支持吸引中国投资参与克莱佩达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原因竟然是无中生有的所谓中国投资“可能会威胁立陶宛国家安全”。

立陶宛国会议员去年曾联署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并公开表达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

今年以来,立陶宛反华操作进一步加紧。立陶宛议会2月通过有关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的决议。随后,立外长兰茨贝吉斯宣布正式退出“17+1”。

今年5月,兰茨贝吉斯透露,年内立陶宛要在台湾设立贸易代表处。

5月20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干涉新疆问题的决议,谴责中国犯下所谓“违反人道”和“种族灭绝”的罪行。

台湾当局7月20日宣布,经与立陶宛方面协商后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是第一个在中国邦交国境内使用“台湾”而不是“台北”名称的机构。

立陶宛政府还宣布捐赠台湾2万剂疫苗,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吉斯发推称:“热爱自由的人们就该互相照顾!”

欧洲对华政策趋向复杂化

立陶宛对中国采取极不友好的态度,甚至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造成了两国关系出现危机,应当说这在欧洲还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不会对中欧整体关系造成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美国加紧对中国实行打压导致中美竞争和对抗加剧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对华立场出现了更加复杂化的趋势。这一点在中东欧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新欧洲”进一步追随美国。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人口不到300万,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立陶宛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独立后于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由于历史的原因,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疑惧心理突出,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长期采取亲美政策,对俄态度强硬。

中国同立陶宛1991年9月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一直保持良好和平稳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后,立陶宛开始在一些涉华问题上追随美国。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后,打着共同价值观等旗号拉拢欧洲等地区国家组建反华联盟,立陶宛在欧洲国家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立陶宛去年10月举行大选,新一任政府上台后修改了外交政策,强调“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竭力推动对台湾关系,声明支持“为自由而奋斗的台湾”,所以对中国立场转趋强硬。

从深层意义上看,立陶宛对华立场强硬是对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主动配合。拜登上台后提出建立全球“民主联盟”,拜登声称新的跨大西洋议程应该是“志同道合伙伴组成的新全球联盟的关键所在”,言下之意是华盛顿有意整合成一个全球性的民主联盟。这一前景对于“新欧洲”国家来说,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在中国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将争取让美国在这个“民主联盟”中对它们的诉求和角色更加关注,从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第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取向出现分化。

中东欧国家大多是苏联解体后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近些年它们的国内经济得到恢复和增长,在外交上追随美国、争取美国安全保护的诉求进一步明显。但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取向也出现了分化,这在对华立场上显得尤为突出。

与台湾拉拉扯扯的不仅是立陶宛一家。去年8月30日至9月4日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不顾北京反对率领捷克参议院代表团访台六天,并在台湾立法院演讲时用中文说出“我是台湾人”。为此,中国发出严重警告,说他将为此行“付出沉重代价”。中国的严正立场却引起捷克政府的不满,为此召见了中国大使加以交涉。斯洛伐克国会外交委员会今年5月曾表决通过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案。捷克和斯洛伐克今年6月还先后宣布将向台湾捐赠冠病疫苗给台湾。

“17+1”是中国在2012年发起,与中东欧国家展开合作的机制,最初是“16+1”,2019年因希腊的加入扩展为“17+1”。其中的12个欧盟成员国和5个巴尔干国家。与西欧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经济稍欠发达,因此中国通过这个机制承诺向中东欧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多年来“17+1”机制运转顺利,成果显著。

然而,一些不和谐的迹象在今年年初出现了。今年2月在线举行了“17+1”首脑会议,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以示中国重视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然而,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降低了参会的规格,仅派出部级官员出席。立陶宛则在今年5月宣布退出“17+1”合作机制。

当然,立陶宛的退出和其他某些国家对“17+1”的怠慢绝不是这个地区所有国家的态度。像匈牙利、塞尔维亚和希腊等都是“17+1”以及发展同中国友好合作的积极拥护者和推动者,这是中东欧地区国家对华立场的主流。

第三、欧盟难有对华共同政策。

最近几年,因欧洲地缘政治变化导致欧盟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出现几个新变化。

一、意识形态色彩加重。欧洲在人权等问题上攻击中国的事端接连不断。今年3月欧盟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实施制裁。中方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反制裁措施。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中方率先解除对欧盟的反制裁,并以此为欧洲议会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欧洲议会冻结了经过7年35轮谈判而达成的中欧投资协议。9月1日,欧洲议会外委会又不顾中方劝阻,出台所谓“欧盟-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报告,鼓吹欧盟“提升”与台湾所谓“政治关系”,试图把在台“欧洲经贸办事处”更名为“欧盟驻台湾办事处”。欧洲议会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急先锋”角色,其目的不仅是向中国施压,而且是绑架努力发展同中国经济合作的欧洲各国政府。在一些国家议会内内也有反华势力存在,据透露,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的议会都有支持所谓“西藏问题”的议员小组。

二、“不选边站”原则遭遇挑战。面对美国同中国之间的所谓“战略竞争”,法国、德国等欧盟内的主流国家始终主张“不选边站”的原则,这是欧洲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实现战略自主的基本途径。但是,这一原则遭遇某些中东欧国家的挑战,美国前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去年下半年先后出访中欧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目的是游说这些国家进一步投靠美国,把它们捆绑在美国遏制中国的战车上。目前那些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的中东欧国家开始重新考虑站队,这与美国政府的外交游说、施压是分不开的,立陶宛就是突出的一例。

三、欧盟内部分裂加深。欧盟的主体是西欧国家,即“老欧洲”。苏联解体后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被称为“新欧洲”。欧盟内“新老欧洲”的政治诉求并不一致,近几年的地缘政治变化使得“新欧洲”在欧盟内地位提升,而“老欧洲”的原有地位遭到威胁和削弱,法德等国试图主导欧盟的外交和安全事务更加困难,欧盟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在对美、对俄罗斯、对中国政策上都难以形成一致的方针和对策。因此,欧洲在对华立场上将处于更加复杂的局面。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