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变局意味着北约在能力、责任和承诺等方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欧洲国家将自身安全保障寄托在日趋苍白的条约文本上已经愈发不切实际。看来,在欧洲周边地区安全风险外溢、欧洲频繁遭遇“池鱼之殃”的今天,欧洲对北约的信心损耗恐怕难以修复和逆转,在“特朗普冲击波”后又经历“阿富汗冲击波”的欧洲恐怕也必须走出一条跳出“舒适区”的新道路。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阿富汗乱局中仓皇撤离军事和外交力量,在大西洋两岸特别是北约成员国中引发激烈讨论。相对于美国撤离阿富汗的“西贡时刻”再现,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刊文认为,塔利班控制喀布尔被视为欧洲人和北约新的“苏伊士时刻”。德国联盟党领导人、总理候选人拉舍特甚至毫不客气地将撤离阿富汗称作“北约成立以来最大的灾难”。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虽然有意为该军事集团的声望挽回一丝颜面,却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形势变化以及被迫撤离的无可奈何。从各个方面看,阿富汗变局都意味着北约在能力、责任和承诺等方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欧洲国家将自身安全保障寄托在日趋苍白的条约文本上已经愈发不切实际。 北约在“9·11”事件后发兵阿富汗,是其首次根据共同防卫条约第五条款采取的军事行动,促使理论上受保护的欧洲国家因美国面临的安全挑战而采取共同行动。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反恐形势之变,干预阿富汗对于保障美国本土安全的收益逐渐递减,美国视阿富汗军事存在为“负资产”和“无底洞”的认知逐渐加强,欧洲国家则越来越多地成为阿富汗难民、动乱、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外溢的受害者。 然而,美国在欧洲国家需要北约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选择当“甩手掌柜”,逐步减少美军在阿富汗的安全责任,让欧洲国家承受阿富汗安全风险外溢的后果。这种战略收缩从奥巴马政府打击“伊斯兰国”时已经显现,美国所谓的“背后领导”恰恰是放弃部分自身“盟主”责任,希望让欧洲承担更多地区安全负担的体现。正如欧洲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杰里米·夏皮罗所言,美国只有在切身利益受威胁时才会推进与盟友的有效合作,未来北约框架下的安全危机管理恐怕也将按这一逻辑运作。 同时,随着美国将地缘政治关注重点转向印太地区,战略关切聚焦大国竞争,其不断推动北约转型和重塑,希望将该组织改造为“组团”打压、围堵美国战略对手的政治集团,偏移和淡化北约保障欧洲安全的主责主业。此外,美国还要求欧洲国家提升防务费用比例,实现在美国领导下“出钱出枪又听话”的“安全自助”。而随着美国正式撤出在阿军事力量,欧洲国家在美国缺位的情况下更无法通过军事介入影响阿富汗安全局势,被抛弃感更加明显。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最近刊文为西方撤离阿富汗辩解,称北约聚焦大国竞争将使其重获活力,而撤出军力也并不意味着阿富汗会重新成为恐怖主义的据点。但这些说辞无法改变美国通过推动北约转型把欧洲变为“工具国”,从而减少满足欧洲安全需求的事实。拜登一再强调要修复“特朗普冲击波”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损害,希望重建欧洲对美国的信任,但阿富汗的乱局只能证明拜登政府“中产阶级外交”的外衣下依然是无视盟友现实需要、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美国优先”原则。 因此,欧洲各国对于北约在其周边安全问题上“靠不住”的认知将不可避免地上升。一些分析认为,许多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欧洲都不能完全依靠美国来照顾他们的安全利益。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东移,欧盟将更需要构建和推动“战略自主”,在安全维度上为自己提供北约之外的替代选择。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2021年1月的民调显示,欧洲国家60%的民众认为“不能总依赖美国保护自身安全”,在传统上更认同北约作为欧洲安全保障的丹麦、波兰和英国,这项民调数据更是分别达到66%、69%和74%。 事实上,欧洲建设自主防务合作体系和能力的进程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时期就已大大加速。在理念方面,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推进“战略自主”的决心,这种共识“不以美国总统的变化为转移”。在美军撤离阿富汗后,欧洲将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识只会更加强烈。在实践方面,欧盟也在推进没有美国或北约参与的周边安全管理,法国和德国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已执行多年反恐任务,自难民危机以来意大利等国海军也在欧盟民事框架下进行难民危机管理。 应当看到,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北约“脑死亡说”曾掀起巨大波澜却又重归平静一样,阿富汗国内政治的变化并不会让欧洲人在心理和现实层面彻底放弃对北约的依赖,始自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不会在朝夕之间彻底反转。正如2021年6月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仍有61%的欧洲人“对北约有好感”,而美国总统拜登也至少口头上表示“美国不会抛弃对欧洲的集体防御承诺”。 然而,在欧洲周边地区安全风险外溢、欧洲频繁遭遇“池鱼之殃”的今天,欧洲对北约的信心损耗恐怕难以修复和逆转,在“特朗普冲击波”后又经历“阿富汗冲击波”的欧洲恐怕也必须走出一条跳出“舒适区”的新道路。 (作者孙成昊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董一凡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学者,文章转自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