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沈孝泉:如何理解中欧关系的起起伏伏?
发表时间:2021-07-12 16:42 来源:国际网
欧洲在中国问题上拒绝对美国唯命是从体现了其“战略自主”的精神,这是中欧关系新发展的基础。但囿于西方价值观,欧洲“战略自主”难以突破西方意识形态的桎梏。导致在人权等西方维护的意识形态问题上,和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问题上,欧洲各国非常矛盾,造成中欧关系经常出现摇摆。但总的来说,欧盟主流国家对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积极的。此外,欧洲“战略自主”的另一层意思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冲突中,欧洲不“选边站”,但并不是袖手旁观。欧洲要参与其中,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中欧关系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外交词典中这是规格最高的双边关系。然而,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中欧关系并不平静,总是出现起起伏伏,令人费解。就在本月初,中法德三方领导人举行了定期的视频峰会,重申继续加强合作的共同意愿,中欧关系进一步加强。而不久以前,欧洲却刚刚发生了几桩规模较大的反华事件,有人惊呼“中欧关系急剧恶化”。如何准确解读中欧关系中这种反差极大的现象,是把握好中欧关系走向和节奏的关键。

对于欧洲而言,近期最重要的两大事件当属美国总统拜登来访和中法德三国领导人峰会。表面上看,这两件事并无关联,因为前者涉及欧美关系,后者涉及中欧关系,但是在中美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拜登访欧和中法德峰会却有了因果关系,欧洲所扮演的角色引人瞩目。总的来看,欧洲的表现尚可,中欧关系经受住了考验。

拜登是打着“美国归来”的旗帜来到欧洲的,他在英国参加了七国集团峰会、在布鲁塞尔出席了北约峰会和美国—欧盟峰会,最后在日内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会晤。“美国归来”的目的自然是修复被特朗普撕裂的欧美结盟关系,但从结果上看,拜登却是在欧洲拉帮结派,建立反华同盟。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和美欧峰会均罕见地对中国指名道姓地进行攻击就是明证。紧随拜登之后,国务卿布林肯也连续访问了德法意等国,继续为组建反华联盟进行游说。

拜登自以为得计,似乎欧洲之行达到了拉拢欧洲盟友共同对敌的目的。但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发出了“不同步”声音,他说,七国集团不是敌对中国的“俱乐部”,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发展政策等问题上,七国集团成员仍要同中国一起努力。关于北约,马克龙说,“中国不是大西洋地理的一部分……不要让中国问题分散了该联盟对于更紧迫问题的注意力”,中国是一个“可以在全球问题上共同努力的大国”。马克龙还以明确的语言重申了法国在美中之间“不选边站”的一贯立场。他说,“我们在印太战略方面的方针是不与任何人结盟”。在这个问题上,“我为法国、也希望为欧洲倡导的方针是:不要成为中国的附庸,也不要与美国结盟”。

更加引人瞩目的是,拜登离开欧洲仅20天、布林肯访问德法意等国仅6天,马克龙和默克尔就转过身来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三方高峰视频会议。三国领导人发出继续加强合作的强烈信号,中欧关系进一步得到强化。有评论说,中法德峰会使拜登访欧成果大打折扣。中欧关系并没有因为拜登的政治操弄而受到重大影响。

欧洲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拉开距离,这是欧洲“战略自主”的体现。特朗普当政4年,从“美国优先”的原则出发,逐步放弃了对欧洲盟友的安全承诺,欧美结盟关系难以为继。马克龙针对此提出了欧洲“战略自主”的主张,以维护欧洲的主权。欧洲在中国问题上拒绝对美国唯命是从正是体现了“战略自主”的精神,也是中欧关系新发展的基础。

在看到中欧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欧洲近期发生的多起反华事件,3月22日欧盟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4名官员和1个实体实施制裁。这是30多年来,欧盟首次对中国实行制裁。中方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反制裁措施。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中方率先解除对欧盟的反制裁,并以此为欧洲议会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欧洲议会冻结了经过7年35轮谈判而达成的中欧投资协议。

7月8日,欧洲议会再次通过一项涉港反华决议,决议称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关闭香港《苹果日报》,决议敦促欧盟成员国对中国及香港有关个人和实体进行制裁。决议要求“废除香港国安法”和抵制北京冬奥会。

应当看到,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反映了欧洲对华态度的另一面,这也是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此也可看到欧洲“战略自主”的局限性。

欧洲“战略自主”主要针对的是美国,但欧洲争取“战略自主”摆脱不开大西洋联盟的框架,囿于西方共同价值观,欧洲同美国闹独立也只是西方大家庭内的纠纷,欧洲的西方身份和属性并没有改变,因此欧洲维护“战略自主”难以突破西方意识形态的桎梏,走的不会太远。

在处理同中国关系上,欧美的出发点并不一样,美国把中国当做“最严峻的挑战者”而对之围堵遏制,这更符合美国战略利益;欧洲虽然对中国迅速崛起进而主导国际秩序有所担心,但更看中的是同中国合作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欧美对中国的不同态度。

在人权问题上欧洲则持强硬立场。欧洲向以人权捍卫者自居,因此对于所谓中国人权问题,欧洲态度比美国更为敏感激烈,特别是所谓反映“民意”的议会和舆论机构走的更远。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制造了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后,欧洲议会的反映强烈,甚至用冻结中欧投资协议来要挟中国,实际上这也是在“绑架”对积极支持这一协议的欧洲各国政府。德国总理默克尔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呼吁欧洲要保持与中方的正常沟通,并表示她“愿意继续为中欧投资协定的每一个字担保”。

出于同样的原因,欧洲的媒体在攻击所谓中国人权问题上从不缺席、从不落后,始终跟着美国定下的基调跑。在舆论导向引导下,广大民意出现一边倒倾向。而欧洲媒体上一片反华之声同法德等国政府对华立场形成较大反差,这已成为常态。

一方面是人权等西方维护的意识形态问题,另一方面是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问题,欧洲各国政府、议会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就造成了中欧关系经常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欧盟中的主流国家和政府对发展同中国关系是持积极态度的,其中法德两国最为突出,它们与中国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引领和推动着欧洲同中国关系的前行。也必须看到,某些中东欧国家更重视同美国的关系,把安全保障寄托于美国,对中国则持怀疑态度,最近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就是一例,但并非中欧关系主流。

欧洲“战略自主”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因美国遏制中国和中国反遏制而引起的激烈冲突中,欧洲不“选边站”,但并不是袖手旁观。欧洲不甘寂寞,要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影响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美国在特朗普时期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法国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推出了本国的“印太战略”。今年4月19日欧盟通过了《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报告称,欧盟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关注、存在和行动,增强自身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同时,法国多次派出战舰群,经过南海,参加美日印澳的联合军演,这是法国和欧洲在竭力参与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同时也很难避免不被认为有针对中国的意图。欧洲“战略自主”的两面性再次得到印证。

从以上几点观察和分析,便可对中欧关系的走向和前景有个基本的把握和判断了。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