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美国 > 正文
陈佳骏:政变还是暴动?美国1•6冲击国会事件解析
发表时间:2021-01-29 17:39 来源:国际网
无论美国人最终选择哪个词来将该事件载入史册,暴力本身足已证明“特朗普主义”在过去四年的兴衰已对美国民主制度造成事实上的冲击。而且暴力反映出大部分特朗普狂热支持者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仇视,这将是“特朗普主义”的最大遗产。作为“弱势总统”的拜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控制甚至压制,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暴力冲突将成为美国政治的常态。

2021年1月6日,根据1887年《选举计票法案》规定,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在国会山召开联席会议,清点各州选举人团票结果。而在宾夕法尼亚大道的另一端,数万名特朗普支持者聚集在白宫前,参加被特朗普称为“拯救美国”的集会。在集会上,特朗普及其家人和朋党不仅继续宣扬选举被“窃取”的阴谋论,特朗普还发表煽动性的讲话,呼吁支持者“走到国会大厦去”,去“展现力量”“玩命般地战斗”,“夺回我们的国家”。最终,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大厦,和平抗议演变成骚乱,数百名抗议者冲进国会大厦并与国会警察爆发冲突,导致包括一名警察在内的六人在事件中或事件后死亡。

风暴之前

在经历数月的动荡之后,1·6冲击国会事件的“暴力化”并不出人意料。2020年4月,大批全副武装的示威者曾因抗议疫情期间“居家令”而冲破密歇根州议会大厦,高喊州长格雷琴·惠特莫“叛国”,更有民兵组织密谋推翻议会、绑架州长。12月,俄勒冈州议会大厦也发生暴乱,保守派抗议者冲破大厦玻璃门,与警察发生冲突。这些冲击州议会的行为显然都是在特朗普的煽动下发生的。比如去年4月,特朗普曾在推特上连发三条文字,号召“解放”明尼苏达、密歇根、弗吉尼亚州,“拯救伟大的第二修正案”。

1·6暴力冲击国会事件背后有更复杂的“酝酿”,其根源都是围绕一个前提假设——“特朗普赢得了选举”。从2020年11月5日选举结果显示特朗普失利到今年1月6日发生冲击国会事件,这九个星期的时间里,事态随着特朗普及其朋党围绕“选举被窃取”的阴谋论广泛传播而逐渐升级。11月5日当晚,特朗普在白宫向支持者喊话称:“他们试图操纵选举,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此后,“女性支持美国优先”(Women for America First)组织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建立了名为“停止窃选”(Stop the Steal)的群组,最早的帖子之一是来自底特律TCF中心的一段视频,显示共和党抗议者被拒绝进入处理缺席投票的房间。一夜之间该群组累积了超30万名的成员。脸书很快删除了该群组,但并没有遏制住“停止窃选”运动的扩散。

2020年11月之后,在全美多个战场州及华盛顿特区的特朗普支持者抗议集会游行中,“停止窃选”标语随处可见。全美“停止窃选”组织者阿里·亚历山大称,“停止窃选”运动与全美大约150个团体在开展合作。12月,特朗普赦免了一大批亲信,其中就包括因“通俄门”调查被判刑的前顾问罗杰·斯通。斯通在2016年大选前曾创建了“停止窃选”网站,并用这个网站来破坏希拉里·克林顿预期中的胜利,坚称选举被操纵。被赦免之后,斯通重启了“停止窃选”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为2021年1月6日华盛顿集会募集捐款。

谁在煽动

2021年1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32票赞成、197票反对,通过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条款,正式指控他“煽动叛乱”,特朗普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任内两次遭弹劾的总统。事实上,特朗普只是煽动的一环,他的政治盟友借助社交媒体、政治集会以及右翼电视广播媒体,比如福克斯新闻(Fox News)、美国第一新闻网(OANN)、大全新闻(Newsmax)等,在传播虚假信息和煽动暴力方面发挥了比特朗普大得多的作用。

在这些人当中,首推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通俄门”主角迈克尔·弗林。特朗普在2020年11月赦免了他,一周以后弗林就呼吁特朗普颁布戒严令重新举行大选。1·6冲击国会事件的前一天,弗林还在集会上向国会发出威胁:“你们当中那些今晚感觉虚弱的人,那些身体里没有道德品质的人——今晚多吃点吧,因为明天我们的人民就会出现在你们面前。”

其次是西德尼·鲍威尔。她曾在“通俄门”调查中担任弗林的首席律师,于2020年12月初加入特朗普法律团队,坚信“深层政府”(deep state)的存在,被弗林称为“从天而降的天使”。鲍威尔频繁出现在右翼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散布阴谋论叙事,称是古巴、委内瑞拉和克林顿基金会、乔治·索罗斯以及极左翼组织“安提法”(ANTIFA)让特朗普的选票消失。

再就是特朗普的私人律师林·伍德。伍德一直呼吁最高法院推翻关键州的选举结果,并且在弗林向特朗普建议宣布戒严令之前就在右翼社交媒体平台Parler上说:“我们的国家正走向内战……特朗普总统必须遵循亚伯拉罕·林肯的先例,宣布戒严。”在去年12月佐治亚州的“停止窃选”集会上,他发表露骨言论称:“我们要杀死歌利亚、共产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骗子。拜登永远不会踏入椭圆形办公室。”

这些人以耸动的言论煽动特朗普的支持者发起否认国家根基、反对美国现有政治系统的“十字军东征”,部分共和党国会议员也在推波助澜。去年12月,140名共和党众议员表示他们将反对几个摇摆州的选举人票认证。以约什·霍利泰德·克鲁兹为首的14名共和党参议员也加入其中。这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效应。据称,三名共和党国会众议员莫·布鲁克斯、保罗·戈萨尔和安迪·比格斯与“停止窃选”组织者阿里·亚历山大一起策划了1月6日的集会抗议。

政变还是暴动

1月6日的抗议集会在长期煽动下最终演变成暴力事件,美国各界对其定性不一而足。拜登在对该事件做出的公开回应中用到“insurrection”(暴动)一词,这种说法后来被广泛援引,其他一些评论则把该事件称为“coup”(政变)或“coup-attempt”(未遂政变)。

根据韦氏词典,“insurrection”意为“反抗文官权威或既定政府的行为”,“coup”则指“突然且果断地在政治上使用武力”,尤其是“一小群人暴力推翻或改变现有政府”。理论上,按照“政变”的三要素(肇事者是否是军事官员;目标是否针对政府一把手;有无使用违宪手段取得政权),1·6冲击国会事件很难以“政变”或“未遂政变”来定义。不过,从美国的历史语境看,“insurrection”一词也不完全妥当,因其在美国有种族主义内涵。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的奴隶主们曾将被奴役黑人为寻求自由而采取的政治行动称为“insurrection”。考虑到1·6冲击国会事件是极右翼白人至上者反对现有政治系统的尝试,用这个词来定义1·6冲击国会事件颇具讽刺意义。

当然,无论美国人最终选择哪个词来将该事件载入史册,暴力本身足已证明“特朗普主义”在过去四年的兴衰已对美国民主制度造成事实上的冲击。汉娜·阿伦特在《论暴力》一书中总结道:“权力的每一次减弱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或许可以借此解释,特朗普为什么会在选举失利、权力减弱的情况下,不顾政治声誉公开煽动暴力。但更可能的是,暴力反映出大部分特朗普狂热支持者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仇视,这将是“特朗普主义”的最大遗产,而这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一旦入脑是难以“治愈”的。这些狂热支持者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即便如此,作为“弱势总统”的拜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控制甚至压制,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暴力冲突将成为美国政治的常态。

(作者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