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张林初:2020年新冠疫情下中欧关系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1-01-26 17:36 来源:国际网
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对中欧关系进行了一次大考,可以说大考成绩良好。疫情推动了中欧合作的发展,增强了中欧合作的韧性,拓展了中欧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提升了中欧合作的基础。与此同时,中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影响了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高层交流热度不减。虽因疫情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中欧双方领导人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广泛开展“云外交”,推动了中欧关系的行稳致远。2020年6月22日,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视频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是中方领导人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晤。2020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线上会晤。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三次“云会晤”成果丰硕,除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和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外,中欧还商定成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机制,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和数字合作伙伴关系,释放出中欧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数字合作的积极信号。“云会晤”不仅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合作的重点领域,而且还展示了中欧携手抗击疫情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决心。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电话外交”,是2020年中欧关系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与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进行了30多次通话,其中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进行了6次通话,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分别进行了5次和4次通话,充分体现了中欧之间“合作”和“伙伴”的主旋律。另外,中欧第十轮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第八次经贸高层对话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第五次会议如期进行,有力地推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其次,大疫中中欧始终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当疫情在中国暴发时,欧盟和欧洲许多国家出于同情和伙伴友谊,向中国表达了关切和慰问,向中国提供了大批医疗物资,给中国尤其是武汉市提供了宝贵的援助。当疫情在欧洲蔓延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和投桃报李的人文和历史传统,向欧洲多国派遣医疗专家组,援助医疗物资。意大利发生第二波疫情后,中方又应邀向其派遣医疗专家组。中欧双方医学科学和专业管理人士还进行了多次网络会议,为抗疫贡献中国力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0年3月18日分别以英文、法文、德文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为欧盟抗击新冠疫情提供支持。意大利总理孔特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中国援助的感谢,“困难时期,我们彼此互助”。塞尔维亚、希腊、波兰、匈牙利等多国政要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

第三,经贸关系持续发展。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物流不畅,贸易出现萎缩。然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贸易持续向好。据中国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6495.2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3909.78亿美元,进口2585.5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9%、6.7%和2.3%,若按人民币计算分别增长5.3%、7.2%和2.6%。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与德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达19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若按人民币计算则增长4.3%,约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9%,为中欧贸易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不仅为疫情中的欧洲送去了急需的物资,而且已经成为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2020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万列,运送113.5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50%和56%,综合重箱率达98.4%,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战略通道的作用更加凸显,为维护欧洲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疫情暴发后,“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欧坚持开放而非封闭、合作而非对抗、多边而非单边的立场,加强全球抗疫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疫情注入了“稳定剂”。中欧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这是2020年7月达成《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第二个重要经济协定。中欧投资协定超越传统的双边投资协定,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等四个方面都取得突破。这充分体现中欧双方都坚持自由和开放的投资和贸易,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投资和贸易,定将为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共促世界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受疫情的影响,中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杂音不少,竞争面上升。

首先,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出现了明显变化,不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甚至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互补关系越来越变成竞争关系;不再只将中国视为经济、政治力量,而越来越看重中国的技术力量、制度性力量。

其次,欧洲对中国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0年9月发表的欧盟国情咨文,还是2020年12月欧盟发布的《全球变局下的欧美新议程》,都将中国继续定位为“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对中国维护多边主义也存在偏见,认为中国奉行的是中国特色有选择的多边主义。

第三,欧盟对华保护主义持续抬头,中国对欧投资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同时,基于主权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欧方将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回迁部分产业链,中欧产业链合作面临风险。

第四,欧洲对我国核心利益问题说三道四,欧盟和及其一些成员国在人权、南海、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上,不顾事实,横加指责,干涉我国内政。

中欧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双方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2009年欧盟GDP为16.47万亿美元,2019年才18.41万亿美元(不计英国为15.58万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长率不到1%。中国GDP从2009年的4.98万亿美元,猛增到2019年的14.36万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长率达7%以上。新冠疫情和英国脱欧的叠加效应,2020年中国的GDP有可能超过欧盟。力量对比的升降,让欧洲在战略上更加焦虑。

其次是双方体制和制度对比优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充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很快控制疫情。虽然一些欧洲国家习惯用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中国,不相信中国会比他们做得更好,但开始质疑他们自身的体制和制度,中国的成功放大了他们的失败。

第三是美国因素是影响欧盟对华政策的最重要外部因素。欧美虽有深层的矛盾,但欧美是同盟关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有许多共同语言。特别是在涉及人权、南海、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我国核心利益上,欧美亦步亦趋,相互配合。

展望2021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有新的发展,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但欧洲对华战略疑虑上升,竞争面凸现,特别是拜登上台后,欧洲有可能在政治外交领域向美国倾斜,尤其在人权、价值观等方面共同向中国施压。中欧关系将进入合作与竞争并行、共识与分歧共存的复杂时期。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中欧双方应求同存异,建立行稳致远的中欧关系,这不仅有益于抗击疫情和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外武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