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胡冰川:中美农业合作:模式不同,各有所长;相向而行,造福全球
发表时间:2020-12-24 16:54 来源:国际网
中美在农业领域各有所长,分别代表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农业和具有包容性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型。未来农业发展依赖于大量科技投入和巨大的市场规模,而同时具备足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中美两国。中美农业合作有利于改善人类福祉,促进人类发展,既顺应历史潮流,又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中美两国在全球农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产出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美国农产品出口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养活了14亿人口,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现实来看,中美两国的农业发展模式都具有特征意义:美国农业代表了成熟的现代商品农业,而中国农业正处于小农经营转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更具包容性。

合作空间

毫无疑问,中美两国的农业发展为人类进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尽管如此,全球仍然有7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将会新增8300万到1.32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目标将难以实现。面对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需要通力合作,尽可能避免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对此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饥饿问题,稳定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不可或缺。当前,营养不良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非常脆弱,农产品价格的轻微波动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时,会导致进口成本增加,穷人会买不起食物;当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又会摧毁国内生产体系,导致积极有为的小农户破产。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美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中美农产品贸易理应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器。中美农业合作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除了农产品贸易之外,中美农业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双边农业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的空间巨大。自1976年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代表团访华以来,美国对华农业投资方兴未艾。实际上,除了邦基、嘉吉、泰森等知名企业之外,美国农业产业链与中国农业深度嵌入,在育种、农化、农机等领域的在华投资持续增长。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也为农业领域的更深层次开放提供了空间,势必惠及更多的美国农业投资者。

相对而言,中国在美国的农业投资体量很小,根据《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分析报告(2019年度)》,2018年中国在美农业投资为2000万美元,投资存量仅为1.4亿美元,不足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总存量的1%。显然,美国更容易从中美农业合作中获得更多利益,毕竟在农业领域,中国不是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

启迪未来

在绿色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科技发展与全球农产品市场共同支撑了农业进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业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的投入与市场。

荷兰、以色列、日本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优等生”,更多地是在小品种、差异化市场中谋取生存空间,例如园艺、旱作等技术。但是,对人类产生重大意义的革命性技术,一定出现在大宗产品和大规模市场体系之中。当前,最先进的玉米、小麦育种技术首推美国、最先进的水稻育种技术首推中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前期投入,没有巨大的市场体量,根本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进步力量。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豆单产基本保持在每公顷2.5吨,直到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的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单产逐渐提高,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每公顷3.2吨,其中2016年更是达到破纪录的每公顷3.5吨。众所周知,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农业科技进步则完全依赖于大豆出口的市场实现。

放眼全球,既具有大规模农业科技投入能力,又拥有大规模市场条件的国家,唯有中美。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双方都不可能在各自的市场空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技术突破。例如,如果离开了中国市场,全球大豆技术水平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出现如此大的突破。

自人类走出洞穴以来,农业生产和食物供应水平不断提高。即便如此,农业的提升空间仍然巨大。新冠肺炎、非洲猪瘟等疫情提醒我们,所谓的“现代农业”可能只是人类的自负,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改造自然能力在大自然面前并不足够强大。所以,当诸如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在较小的空间内深耕时,中美两国则有责任去搏击更大的风浪,寻找新的方舟。

中美农业合作在贸易、投资、科技等诸多领域都有共同的利益,也面临共同的问题,唯有相向而行,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推动全球农业进步,改变人类命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文章转自“观中国”)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