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美国两党普遍赞成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视中国为对手并加以遏制,所以中国主导的RCEP协议的签署可称为“中国突破美国包围网”。今后即便中美脱钩,只要东盟、欧盟和日本的市场在手,中国仍能渡过难关,但中国不能再丢任何一个市场。此外,要想缓和中美矛盾,除了RCEP类的经济手段和路径外,最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要让世界接受中国。具体而言,首先要和美国达成基本默契;为世界(首先是周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让世界理解中国的现实并接受中国文化和谐的核心元素。最后,严禁在国际上宣传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战狼文化。 |
上周亚太地区国家舆论普遍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是:东盟与中、日、韩、澳、新五国于本月15日签署“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香港媒体13日评论这一协议的意义是:中国“突破美国包围网”。 而上周另一件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就是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一声:“我们尊重美国人民的选择,我们向拜登先生和哈里斯女士表示祝贺”的表态。虽然发言人的讲话里还有一句“我们理解美国大选的结果会按照美国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确定”的补充,但这仅是官方语言和说明而已:如果连拜登能否当选都不确定,那“祝贺”什么呢? 仅仅数日内发生以上两件事,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公开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新时代了。这个新时代的含义是:一方面,按照美国驻华临时代办傅德恩本月上旬访问中国非官方智库察哈尔学会时的介绍,美国两党普遍赞成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不会随美国总统的更换而变化,美国视中国为对手并加以遏制。另一方面,中国主导的中、日、韩、澳、新五国与东盟于本月15日签署“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一事,意味着中国开始为应对美国进行新的全球布局。 RCEP及其它“突围”路径 上周香港媒体之所以把中国主导的RCEP协议的签署称之为“中国突破美国包围网”,是因为这一协议涵盖了15个国家,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涵盖23亿人口且经济总量超过2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量三成五以上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并纳入了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多种新贸易形式;同时还因为它是中国打破美国封锁的可能突围路径。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RCEP可以解决被美国封锁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如果美国真的与中国脱钩,或者核心产品对华封锁,有这样大面积、涉及众多发达国家的自贸区即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可以从这里购买被封锁后中断的供应链产品,使国内因为脱钩或封锁被中断的制造业供应链重新连接起来,同时,可以继续稳定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这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是天大的事。对这一前景,东盟国家外交权威人士也高度认同。 而且,如果未来中国需要的核心技术也被美国封锁的话,同样能在这个大市场获得,这里的办法就太多了。 甚至,中国产品出口受限制问题同样也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按照一般进出口贸易的常用做法,中国一般商品可以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将部分产品转移到区内生产,出口商也可以更换为当地人和当地公司。特别是在增加了新的电子商务贸易形式以后,贸易量可望迅猛增加。 不过,RCEP协议还未签署,新的问题就初见端倪了,而且又来自对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战略抓住不放的新加坡。 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报道说:美国向来都是亚细安的重要伙伴,双方应通过深化政治与安全问题的对话与协商以及加强经济上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亚细安和美国的良好关系。据报道,李显龙总理上周六(11月14日)上午以视讯方式出席亚细安—美国峰会,并做出以上表示。他指出:新加坡希望美方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在本区域的存在,也欢迎美国维持在亚洲的安保部署。 李显龙一贯的上述亲美愿望最后对中国会有什么后果,需要拭目以待。但是有一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上周一在《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认为:拜登新政府为了争取盟友遏制中国,极有可能重拾TPP、重返CPTPP。东南亚媒体也认为:届时拜登可以能以释放善意和让利为手段,再仿效奥巴马吸纳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尼、哥伦比亚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加入,建立一个与中国抗衡的CPTPP。由此,未来RCEP与CPTPP谁主沉浮,现在就应该想到;尤其是届时李显龙的新加坡取何立场,现在就值得高度关注。 除了RCEP,即将签署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同样可以实现香港媒体上周所说的“中国突破美国包围网”的目的,这可以视为另一条打破封锁的突围路径。而且,它的操作空间一点不比RCEP小,甚至更大,这是欧洲的传统环境和商业文化使然。不过,鉴于拜登尚未正式就职新一届美国总统,尤其是考虑到他同欧洲盟国领导人的密切关系,所谓“突破美国包围圈‘“的实际作用,同样尚需观察。 最后,上述两个路径同样都是一般进出口贸易的广阔市场,这也有助于中国外贸,或者说有益于中国的双循环,尤其是考虑到电子商务贸易的巨大作用。 正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即便中美脱钩,只要东盟、欧盟和日本的市场在手,中国仍然能够渡过难关,但前提是:中国不能再丢掉任何一个市场,这对中国的外交提出了具体的硬性要求。 中美对立难以调和 中美关系新时代来临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对立难以调和。 除了上述中国主导签署的RCEP外,上周发生的两件涉及韩国的事情同样发人深省。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拜登11月12日与韩国总统文在寅通话,强调韩国是“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核心轴”。韩国舆论认为,这是拜登将继承特朗普的“印太战略”;然而也是在同一天,首尔和北京的外交界同时传出,一直定不下来的中国领导人访韩一事有望年内实现。韩国舆论认为这是中美博弈的证明。另一件事是:拜登在和文在寅12日通电话前,前往朝鲜战争参战纪念公园,并向参战纪念碑献了花。而就在一个月前,中国掀起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主张那场战争是“抵抗美国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央日报》同样认为,这反映了拜登的立场。 造成中美关系如此现状的原因是,中国已成当代世界体系变化的最大变量。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按照国际上“购买力评价”的计算方式,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超过美国。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样都在迅猛发展。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速进行,中国政府毫不犹豫地借助全球化平台和网络,继续加速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在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正成为这场世界体系变化的最大优势和推动力,对此,各国无人能及。而对世界大国、尤其是美国来说,这必然构成巨大压力。 除了上述各项客观因素,中国近年来加大力度,以多种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公开在国内宣传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战狼文化。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的报道立场也日益激进和强势,与此相关的是,国内民众思想迅速变化,民族主义思潮也在盛行。这些变化无疑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赋予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即使对外国如普通民众来说,这也构成了另类反感感受。 这一切使美国深切感受到自己世界第一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广大中小国家也深感恐惧,尤其是深受中国历史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同时,这一现状又反过来使得中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被孤立于世界,这种意识形态原本在世界上就带有原生性被孤立的特点,在中国物质力量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这一切被进一步放大和加剧了。 然而,美国目前在经济、金融和军事上仍然是世界第一,而中国是第二,在两国文化、意识形态都缺乏共同点的背景下,对中国的这一切变化,美国不可能置之不理。 上述这一切造成:中美矛盾难以调和,并成为天然敌手,尽管两国不同的领导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本质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这一切需要调整。中国当前的缺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历史上千年帝国的遗产,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封建帝国留给今天的除了去不掉的中国文化烙印外,给周边国家带来警惕。 还有,中国巨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以及近年来经济与军事实力的迅猛壮大,同样都使别国产生恐惧感。在实践上,中国政治文化原生性的孤立性和排他性,以及当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都很难被接受。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首先要和美国达成基本的默契;为世界(首先是周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让世界理解中国的现实并接受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这就是和谐而非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中国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没有意识形态的标签。最后,严禁在国际上宣传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战狼文化。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文章转自公众号“远见经纬”,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