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北亚 > 正文
王文:安倍折射的东亚大变局
发表时间:2020-09-21 18:12 来源:国际网
安倍的历史贡献在于,推动日本在“中国相对崛起、美国相对衰落”历史大变局下的战略平稳过渡。如果未来日本重新回归亚洲,那么,安倍应为真正的起点。今后只要中国持续发展,无论谁来接任安倍当首相,中日关系转缓升温的大趋势应该不会变。同时,中日实力消长过程同样会在中美关系之间复制。一旦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两国关系会变得缓和。

安倍晋三辞职的消息,在2020年8月的最后一周,成了东亚政治界最大的新闻。我曾多次去日本,二外学的是日语,当然有必要在“变局”专栏写一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看法。

过去14年,中国人眼中的安倍晋三形象经历了蜕变。2006年他第一次担任首相,中国期待他能力挽前任小泉纯一郎造成的紧张关系。可惜,刚一年,他就因“肚子疼”而辞职。此后,他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度不满。许多中国人看来,他更像如流星似的日本政治小丑。

安倍再任首相推出“安倍经济学”时,中国媒体里还一度流传着不屑与批判。但从经济数据上看,日本经济有所起色,安倍本人也创造了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任职记录。现在的中国人看来,安倍已算得上值得尊敬的日本政治家。不少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为何所有人低估了安倍。

安倍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当被问及为何在巴结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出现那么多丑状。他的回答是“君子豹变”,“为了国家和国民,可以丢掉面子”。这句实用主义的回答在中国是赢得好感的。

中国人看待日本首相的观念变化的背后,是东亚实力结构的巨大调整。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恩怨情仇,中国人很容易带着历史情绪看待这个搬不走的邻居。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加,心态容易变得自信与平和。

安倍2006年任首相时,日本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0%,中国经济总量仅仅是日本61%。中日关系一度还因钓鱼岛而闹得非常紧张。2012年安倍再任首相时,中国GDP已是日本的137%。2020年辞职时,日本经济总量仅有全球的5.9%,中国则为16%。中国已是日本近3倍的经济体量。如果当年安倍一度还想与中国掰掰手腕,现在恐怕只能仰天长叹了。

日本经济过去十多年在全球重要性的下降与总体萧条,令人唏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伴随着日本家电如松下、东芝、日立等品牌长大的。学生时代,打开电视机、广播常常听到这些品牌的广告音乐。但现在,日本品牌几乎全部退出了全球家电市场,知名的智能手机品牌中也没有来自日本的。这与过去“日本=高科技”形象完全不一样。

在我看来,安倍的历史贡献在于,推动日本在“中国相对崛起、美国相对衰落”历史大变局下的战略平稳过渡。如果未来日本重新回归亚洲,那么,安倍应为真正的起点。

安倍的战略抱负是,希望通过修宪等一系列手段,实现日本国家正常化,但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的远大抱负。更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综合实力的相对衰落也转化不了他的治国理政能力。

可惜,伟大的政治英雄需要时代的支撑,更需要国力与国民的共同捧举。从这个角度看,安倍在日本政治史上的地位,可能不会胜过佐滕荣作、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前任。换句话说,他更像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悲情人物。

中国并不担心安倍的继任者是否会改变中日关系。只要中国持续发展,无论谁来接任安倍当首相,中日关系转缓升温的大趋势应该不会变。在日本战略史上,“趋强”是日本永远的偏好。哪个国家的实力强,日本就会倒向哪个国家。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全面退出亚洲,以中国、日本、韩国为轴的东亚一体化终将是历史潮流。

安倍横跨14年的首相史,反映的中日实力消长,并不意味着中国应小瞧日本。我一向主张,在社会治理与国民素质上,中国应当向日本致敬。改革开放初,中国向日本学习大量的技术,现在的日本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中日实力消长过程同样会在中美关系之间复制。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70%,两国关系变得紧张,有点像10多年前的中日关系。而一旦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两国关系会变得缓和。这是我所坚信的更大的历史变局。不同的只是,下一段历史变局需要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文章转自《环球时报》英文版)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