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李超:德国“反防疫示威”折射社会治理新难题
发表时间:2020-09-10 19:17 来源:国际网
德国人一贯是“理性”“守纪律”的楷模,此次正值疫情反弹、防控难度陡增,如此规模的“反防疫示威”令人震惊,从中折射出德国社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值得深思。第一,对“个人权利”的执念,使得社会管理难度陡增。第二,政治极化现象在德国愈演愈烈。第三,经济好可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经济差必定放大所有问题。

近几日,德国首都柏林被一连串大规模示威游行所笼罩,仅登记的就达5100起之多。上周六的示威总计吸引3.8万余人参加,更有示威者冲击了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联邦议会大厦,300余人遭警方拘捕。

此轮示威被称为“反防疫示威”。8月以来,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多国发生疫情反弹,8月22日,德国单日新增病例超过2000例,几乎达到3月疫情高峰时的水平。联邦政府会同州政府迅速升级管制措施,包括公共场所强制佩戴口罩、高风险地区入境隔离等,引发部分民众对日常生活再度受限的不满。

德国人一贯是“理性”“守纪律”的楷模,此次正值疫情反弹、防控难度陡增,如此规模的“反防疫示威”令人震惊,从中折射出德国社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对“个人权利”的执念,使得社会管理难度陡增。在上一轮疫情暴发时,德国是欧盟应对疫情的“样板”,其医疗资源的储备、管控措施的力度以及低病死率,均受外界称赞。或许正因为防疫效果明显,德国民众忽略了疫情的严峻性。在此轮示威中,就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既然病床数大有富余,为何要牺牲自由”。

在宗教以及社会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不少德国人对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有着一种执念,甚至常常将其上升为事关“政治正确”的大辩论。小小口罩,疫情中却成为检验“自由与否”的标志,因为“健康人群无需戴口罩”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政府无权要求“健康者”佩戴口罩。初期,德国舆论一致反对采取“封城”防控疫情。在德国人看来,自由迁徙也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即便疫情肆虐亦不可剥夺。

西方社会讲究个人至上,尽管政要一再警告,游行示威权不能以危害他人为代价,但不少民众将游行示威权视为“不可剥夺”。此前也有人为游行而游行,一面遵守防疫的社交距离,一面高喊口号走上街头。

当价值观被高度政治化,政府的务实政策往往受到很多不切实际的掣肘,社会治理难度也随之上升。

第二,政治极化现象在德国愈演愈烈。此次示威,“反抗疫”其实只是由头之一,夹杂在人群当中的,有各类不同政治诉求的人群,甚至不乏大批极端分子。部分示威者早已脱离了合法表达诉求的范畴,不仅视政府抗疫法规为无物,甚至采用暴力手段与警方对抗,完全是借机发泄不满。

长期以来,在德国社会表面的平静之下,矛盾不断积累,近年在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刺激下,矛盾集中爆发。全球化既带来便利,也加大了贫富分化,社会精英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30年来,构成德国社会稳定基石的中产阶级由占总人口的60%降至54%。扣除通胀因素,中等收入人群实际收入不增反降。

与此同时,主流政党长期执政,思维惯性使其远离民众,政策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普通民众更关心房租、育儿、医疗等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但政府对此关注力度不够,常常聚焦于欧洲一体化、地缘争夺、难民安置等“高大上”的政策领域,民众十分反感。

这正是近年来极右政党“德国选择党”大行其道的原因。在经济形势更差一些的东部州,“选择党”支持率已高达20%以上。对政府的失望情绪,使得部分民众期待重拾“过去的荣光”,甚至出现了一些“重归纳粹”的极端声音。此次部分极端分子在联邦议会大厦前高举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时期的旗帜,极大损害了德国的国际形象。

第三,经济好可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经济差必定放大所有问题。德国的强大,最主要依托于其经济的强大。它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经常项目顺差全球第一,财政连年盈余,接近完全就业,是别国眼中的“模范”。

但是德国经济也有严重的“软肋”,即过分依赖出口,内需和投资长期不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德国出口占GDP比重名列前茅,接近45%。高度对外依赖的特性导致德国经济易受外部风险干扰。新冠疫情阻滞了全球货物和人员流动,对德国这样的外贸导向型经济体影响尤重,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德国二季度GDP环比下降9.8%,创1970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

经济低迷之际,民众的焦虑情绪自然会有所上升。疫情之下,有人失业,有人收入骤减,即使是中产家庭,也可能因为无法像往常一样度假而心生不满。尽管德国经济基础较好,联邦政府又及时出台上万亿欧元纾困计划,也仍难带给民众足够的安全感。或许对于德国政府而言,解决社会矛盾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稳住经济,更多关注民生。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