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是关系的最高范畴,也是一个充满了历史人文内涵的概念,在拥有丰富“缘文化”资源的东亚地区,我们可以中日间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这“五缘”为纽带为抓手开展民间交流,为中日人文交流开辟一个新天地。 |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辞职,下任首相的角逐已正式拉开序幕。9月8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正式开始。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政务调查会长岸田文雄、和前干事长石破茂3人报名参选。目前获得自民党内5个派系支持的菅义伟处于优势。由于自民党在日本参众两院占据多数席位,其总裁将自动成为首相。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关系经过1978年-2008年第一个三十年相向而行的发展后,进入了2008年-2018年长达十年的战略调整期,2018年两国关系开始转圜,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击人类社会,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在不断上升,尤其随着中美关系日渐紧张,日本的不确定性也开始增加。在此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日本首相更迭,继续维护中日关系向好发展的势头? 当中日关系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受到外部强烈干扰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推动对日民间交流来呵护、巩固中日关系,确保中日关系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激荡下能相向而行,以共同维护亚洲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好这个工作,客观上需要我们有新思维,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开展中日民间交流,要从东亚的逻辑起点出发,用我们自己的理论和概念来指导外交实践。 构建东方底蕴的民间交流理念和话语 民间交流也可以称为民间外交或人民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一般来说,它有两重含义:(一)指中国外交的人民性;(二)指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对外交流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随着近一二十年,西方的公共外交理论被大量地介绍引入到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淳朴的民间外交被悄然西化,渐渐纳入到了西方话语体系之中,开始按照西方公共外交理论来对其进行再定义,被更多地赋予了权力、制度、媒体、话语等物质性的逻辑解释。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被西方的公共外交“收购”的直接结果,不仅导致了学术界的混乱,而且也使得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体系,迫使我们不得不大量地引用西方公共外交理论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去思考和建构。 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又首次提出了另一个新概念——人文外交,后又改称人文交流,这是对民间外交或民间交流在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对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的一次纠偏和突破。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框架,和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实践操作平台。 人文交流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种新理念,是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经验中提炼出的,是知识体系的一种自我创新,而对它的进一步诠释和发展,则需要放到中国的话语体系和逻辑体系中加以展开,更多地赋予其本土概念和学理内涵,使之具有中国的学术品格,从而自觉成长为能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理论平台和体系。 国内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秦亚青教授提出了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西方也讲关系,但西方所关注的关系更是一种空间性的关系,也既是基于空间政治学意义上的物的关系,表现为科技,权力和制度,并以此来定义国家间关系,影响着两国间的外交,是一种强弱大小的权力分配和对行为的制度规范。 而中国所强调的关系,是一种时间性的关系,是基于历史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种人的关系,表现为缘分和义理,并以此来定义国家间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国与国的外交,是一种视国际社会如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和对人的内在精神的道义规范。 “缘”是关系的最高范畴,也是一个充满了历史人文内涵的概念,在拥有丰富“缘文化”资源的东亚地区,以“缘”为纽带展开人文交流,可以使中日民间交往变得有血有肉,充满历史底蕴和现实活力。 以中日间的“五缘”为抓手 开展人文交流要有抓手和实践路径,基于关系理论的“缘文化”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一种路径指南。我们认为,以缘为纽带为抓手开展民间交流,是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可为中日人文交流开辟一个新天地。 1、开展以“亲缘”为纽带的人文交流 中日之间历史交往悠久,积淀丰厚。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今天依旧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两国。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 如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各种场合公开地说自己是徐福的后裔(编注:在日语中,羽田和秦的发音相同,都是hata),羽田曾于2002年专程到连云港市赣榆县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来自中国,祖先是徐福。羽田的多次寻亲访华,就是以亲缘为纽带展开中日人文交流的典型案例。 具有这种类似血缘联系的日本名人人数不少,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每一个相关的家族和氏族都可以向上追溯几百年上千年,开展以亲缘为纽带的中日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抗拒的独特历史魅力和巨大的亲和力。 2、开展以“地缘”为纽带的人文交流 中日一衣带水,地缘相近,彼此对长期生活的地域环境和地缘交往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同。日本作为岛国,对大陆有着一种特殊的想望,如对古城长安,洛阳,对苏州的寒山寺,以及古老的丝绸之路等。在岛国和大陆之间千百年来基于想象和历史体验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地缘联系和流传下的各种历史故事,是我们开展以地缘为纽带的中日人文交流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与想象,甚至是每一个古书记载的细节和场景,对日本国民都会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3、开展以“神缘”为纽带的人文交流 中日两国有着丰富的神缘资源,以此为纽带可以加深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如中日都是佛教大国,可以以佛教为纽带开展友好交流;中日同属儒教文化圈,对孔子有着相同的崇敬和爱戴,通过祭孔等活动,可以密切两国之间的人文联系,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2006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曾举办中日韩三国民间举行公祭,纪念秦始皇求仙派遣徐福东渡。这一活动以“祈福、和平”为主题,通过挖掘望海民俗,祈求世界人民健康长寿,中日韩人民友谊世代相传。 4、开展以“业缘”为纽带的人文交流 所谓业缘呈现为人们在职业、行业、产业、学业、事业等方面的缘份关系,是一种同行、同事、同学等人际沟通的系统。中日都具有相同的业缘意识,尤其是日本,业缘意识很强——先辈与后辈的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 中日之间业缘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在此仅举一小例,如以留日学生为主体,可以开展以业缘为纽带中日同学之间,以及中日同学与老师之间,以及与大学之间的人文交流。 笔者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得到日本大企业关西电力公司的关照,提供非常便宜的公司社员宿舍,至今感恩。关西电力公司也存有留学生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等,如能以此为纽带开展日本大企业与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人文交流,就是一个可以讲给所有人听的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类似的业缘纽带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去开发寻找,为中日人文交流提供丰富多彩的关系支撑。 5、开展以“物缘”为纽带的人文交流 所谓“物缘”是以物为媒介而发生关系并集合起来的人群,这对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礼尚往来应酬的中日来说,是最熟悉也容易理解的一个相互交往与互动的方式。 中日要广泛地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大力推进以物缘为纽带的各种人文交流。在传统的文化技艺领域,如花道、书道、茶道、歌舞伎、和歌、围棋等;在日常生活领域,有传统料理、服装、器皿、饰品等;在传统的祭祀领域,有庙会和各种祭祀活动活动等,还有存在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总之,中日人文交流要基于东方的关系理论,基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缘关系,并以此为纽带、依托、平台、支点和路径,来展开我们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这种深入骨髓的人文交流,会极大地激发起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的热情和渴望,会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推动交流不断地深化,并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作者在上海市友协举办的“推动上海对日民间交流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授权澎湃新闻发表,本次发表略有修改。文章转自澎湃新闻) |